當前位置: 政策法規司
政策法規司
改革發展動態第272期
發布時間:2014-06-13 10:14 來源: 編輯:政策法規司
信息來源: 2014-06-13

改革發展動態

 

第272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改革指導處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資訊部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改革發展研究中心 2014年6月12

※要聞摘報※

白皮書:香港與內地在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成果豐碩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10日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全面闡述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區的實踐成就。白皮書披露,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在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成果豐碩。其中,2005年,內地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更緊密文化關系安排協議書》,在文化保育、產業發展和交流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支持香港、澳門與廣東共同申報並成功將粵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來源:《中國文化報》611日訊)

※演企視窗※

央地文藝院團攜手共建互利共贏

貴州黔東南州歌舞團1958年成立,2012年轉制為企業時無論是基礎設施、硬件條件還是人員情況都極為艱難。“當時隻剩下20個人,工作真是一籌莫展,在文化部藝術司支持下,我們聯合中央民族樂團,共同創作了大型民族管弦樂苗族歌舞劇《仰歐桑》,並在藝術創作能力、隊伍建設和管理上取得進步,終於在去年扭虧為盈,隊伍也壯大到92人。”貴州黔東南州歌舞團團長常海表示,《仰歐桑》將在當地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長期駐場演出,這也是牽手行動為他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來源:《中國文化報》611日訊)

 

河南省木偶劇團市場向好更重視人才

67日,由河南省木偶劇團排練的大型動漫人偶童話劇《小馬過河》首演。據悉,該劇吸引了呱呱團創等不同專業團隊,是河南舞台藝術生產進行多專業跨界融合的一次新的嘗試。該劇在經典童話動畫片的基礎上大膽想象,將舞台表演、動漫、多媒體等高科技有機結合,在人物造型、故事表述、情節設置上進行了大膽嘗試,突出了劇目的娛樂性、觀賞性、趣味性。據河南歌舞演藝集團總經理介紹,河南省木偶劇團2012年完成各類演出83場、收入130萬元,2013年演出129場、收入233萬元,演出場次和市場效益逐年攀升。(來源:《中國文化報》611日訊)

※改革聚焦※

上海文廣整合成立東方廣播中心

繼今年3月末整合組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後,上海文廣內部改革再邁新步,宣布整合成立東方廣播中心,全面進軍新媒體。由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現有12個廣播頻率整合於一體的東方廣播中心9日揭牌,這是上海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精神的又一重要舉措,也是上海廣播業務繼兩台分設、頻率專業化、新聞及文藝資源整合、制播分離等改革後,進一步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的一次主動變革。(來源:《東方早報》611日訊)

※數據點擊※

數字化成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強動力

普華永道近日發布的《2014-2018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報告指出,從目前至2018年期間,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5%。中國將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娛樂及媒體市場。20142018年期間,中國數字化娛樂及媒體總支出(不包括互聯網接入支出)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5.5%,佔娛樂及媒體支出增長的53%。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數字文化產業目前的市場價值很高,大概能佔到35%左右,預計到2016年將佔到文化產業總額的70%,成為整個文化產業中佔比最大的一部分。(來源:《工人日報》611日訊)

※地方動態※

2014年《北京藍皮書》為文化中心建設獻策

69日,北京藍皮書《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13~2014)》在京發布。藍皮書結合北京文化建設發展現狀和未來目標,提出加強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建議,包括: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特色文化城市建設,增強城市文化魅力﹔積極推動由公共文化服務“硬件”建設向“軟件”建設的轉變,全面提升首都公共文化服務力﹔積極推動文化改革創新發展,在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同時,增強文化創新,走融合創新發展之路,以雙輪驅動和融合創新推動首都城市發展等。(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611日訊)

※文化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中國經驗具有國際意義

近日發布的《創意經濟報告2013(特別版)》指出,中國的經驗具有國際意義:首先,我國既強調發展“消費性服務”功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也強調發展“生產性服務”功能,推動文化創意和國民經濟相關行業融合發展﹔其次,我國強調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雙輪驅動”,兼顧了“市場化”因素和“非市場化“因素的作用﹔第三,我國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大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豐厚的地區大力度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為完善地方社區文化記憶,活化民族民間文化傳統做出了系統的嘗試和實驗。(來源:《中國文化報》611日訊)

※公共文化※

全國政協調研報道:公共文化服務要體現公共性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調研組近日在長沙調研。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首先要體現“公共性”,惠及全民,這是政協委員們的一致看法。陳力委員認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性應體現在保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是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和文化水平。”吳江常委說,從長遠看,不能隻滿足於政府“送文化”的形式,而要注重培育文化市場,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最終實現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和文化水平目標。(來源:《中國政協報》611日訊)

※標題新聞※

◆廣州演出市場被“拋棄” 周邊二線城市“搶戲”(來源:《南方日報》611日訊)

◆西安:文化產業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來源:《西安晚報》611日訊)

◆國內首支體育文化產業基金成立 將觸變體育產業(來源:證券時報網611日訊)

◆北京三聯24小時書店平均每晚零售實洋2.35萬元(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611日訊)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文化發展動態和簡報”。

歡迎將相關素材和意見建議發送至郵箱:wenhua@ce.cn

贈有關領導同志參閱

 

主編:鄒一鳴 成琪    責任編輯:邵希煒 聯系電話:010-81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