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策法規司
政策法規司
改革發展動態第393期
發布時間:2015-09-06 15:29 來源: 編輯:政策法規司
信息來源: 2015-09-06
改革發展動態

393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改革指導處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資訊部                               2015年9月1

 

 

抗戰題材經典文藝作品知多少?

※編者按※

201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本期改革發展動態盤點了抗戰題材的經典文藝作品,供讀者參閱。

※電影※

片名:《小兵張嘎》

單位:北京電影制片廠

時間:1963年

導演:崔嵬 歐陽紅櫻

編劇:徐光耀

主要演員:安吉斯 張瑩 張平

故事梗概:抗日戰爭時期,生長在白洋澱附近的張嘎,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日寇殺害和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被敵抓走,決心報仇,想找到游擊隊跟他們一起生活。可他沒有槍。為繳獲一支槍,他把游擊隊排長羅金保誤當作漢奸,鬧了笑話。

在一次戰斗中,嘎子真的繳獲了一支“真家伙”,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去,他竟違反紀律,將槍藏進樹上老鴰窩裡。攻打敵人街樓時,他偷偷從養傷的老鄉家裡跑回參戰,不料在進城偵察時被捕。

在敵人審問時,嘎子剛強不屈,並在戰斗中設法逃出,配合游擊隊拔掉崗樓,救出鐘亮。戰斗後,嘎子把槍主動取回交公。區隊長正式宣布接收他為八路軍小偵察員,並把這支槍交他使用。 

片名:《平原游擊隊》

單位:長春電影制片廠

出品:1955年

導演:蘇裡 武兆堤

主演:郭振清

故事梗概:1943年秋,為粉碎日本侵略軍“掃蕩 ”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陰謀,游擊隊長李向陽奉命牽制日軍駐守縣城的鬆井部隊,阻敵進山增援,同時保住堅壁在李庄的糧食。李向陽與參謀長兵分兩路,深入敵後,李向陽在李庄轉移糧食時,被地主楊老宗窺見。楊老宗徑至縣城向鬆井告密。正苦於搜尋糧食的鬆井聞訊,率隊趕到,時李向陽已將鄉親與糧食轉入地道。鬆井下令掘地搜索,李向陽施調虎離山計,派侯大章、老海焚燒李庄附近的炮樓。 此計為鬆井識破,繼續挖掘,果然發現一處地道口。李向陽為引誘鬆井離村,率隊員化妝進城,炸毀敵彈藥列車,擬在鬆井撤退時伏擊。但狡詐的鬆井於撤退中途突然變卦,率隊殺“ 回馬槍”,又折回李庄,施暴力威逼 民眾供出藏糧地點。老勤爺怒斥鬆井,慘遭殺戮,小寶子亦飲彈身亡。李向陽擔憂鄉親安危,與錢大友率部佯 攻縣城。鬆井恐老窩有失,被迫撤出 李庄急返。面對鄉親們受難慘像,李 向陽決心以血還血,與侯大章等隊員再次化妝入城,燒毀敵人糧草,又處 決漢奸楊氏父子。李向陽神出鬼沒, 令鬆井草木皆兵。忽聞李向陽在李庄運糧,鬆井傾巢而出,直扑李庄。時李向陽張網以待,終於全殲鬆井部隊 。

本片於1957年獲文化部1949一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

片名:《地雷戰》

主演:白大均 魯在蘊 趙長瑞

單位:八一電影制片廠

出品:1962年

導演:唐英奇 徐達

編劇:柳琪輝

故事梗概: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根據地邊緣村庄趙家庄等,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蕩”,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庄民兵隊長趙虎依靠群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村庄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為對付地雷陣,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了工兵,於是攻入趙家庄,大肆燒殺搶掠。趙家 庄的民兵總結了教訓,不斷改進地雷技術,使敵人的工兵無法起雷。麥收季,日偽軍乘聯防民兵搶收麥子的機會,又一次偷襲了趙家庄,擄走一部分村民。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庄。趙虎領導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發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擊敵人,到處都成為敵人葬身的墳墓。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終於解救了被俘的群眾,全殲進犯之敵。

本片於1974年獲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戲曲※

名稱:《沙家浜》

簡介: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是八大樣板戲之一,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1963年,北京京劇團接受了改編滬劇《蘆蕩火種》的任務,創作組由汪曾祺、楊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組成,汪曾祺作為主要執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劇本的文學性上。改編後的《蘆蕩火種》的京劇最初取名為《地下聯絡員》,由趙燕俠飾阿慶嫂,譚元壽飾郭建光。後經國家領導人審看,劇名由毛澤東主席定為《沙家浜》。

故事講述,抗戰時期,江南新四軍浴血抗日,某部指導員郭建光帶領十八名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參謀長刁德一假意抗戰,暗投日寇,地下共產黨員阿慶嫂依靠以沙奶奶為代表的進步抗日群眾,巧妙掩護了新四軍傷病員安全傷愈歸隊,最終消滅了盤踞在沙家浜的敵頑武裝,繼續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奮戰。

名稱:《紅燈記》

簡介:京劇《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敵佔區,地下黨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擊隊轉送密碼的任務,由於叛徒的出賣,遭日寇殺害,李玉和的女兒鐵梅繼承父志,將密電碼送上山,游擊隊殲滅了追趕鐵梅的日寇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

作為中國歷史上特殊年代的八個樣板戲之一,《紅燈記》嘗試將京劇這一我國傳統藝術和鋼琴這一外國傳統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保留了京劇的唱腔和打擊樂隊的基本特點,又充分發揮了鋼琴寬廣、氣勢雄偉、富於表現力的特長,使人耳目一新,曾受到京劇愛好者和鋼琴愛好者的不同程度的贊譽。

《紅燈記》也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

※文學作品※

名稱:《虎賁萬歲》

作者:張恨水

簡介:該書作於1945年,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作品描寫代號“虎賁”的74軍57師在日軍六萬余人的包圍中,同仇敵愾,背水一戰,“以一敵八”,苦戰十余日,與日寇浴血巷戰,得以使援軍合圍,保衛住了常德。

小說發表後,一位蘇州姑娘因讀《虎賁萬歲》被該書主角余程萬的愛國精神與英雄業績深深感動,愛上了這位勇敢的軍人,並想方設法,最終嫁給了余程萬。一篇小說成就了一段千裡姻緣,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本書的深遠影響。

名稱:《長城煙塵》

作者:柳杞

簡介:該書極為生動地描繪了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的河北省淶源縣一次著名的抗日戰役。1939年11月淶源縣的八路軍第一軍分區的抗日軍民,在黃土嶺戰爭中一舉擊斃了盤踞在張家口的偽蒙疆駐屯軍司令長官兼第二混成旅團長——日本阿部規秀中將和他的九百多官兵。在抗日戰爭全過程和全國戰場上,日本侵略軍中將級軍人被擊斃的,隻有阿部規秀一人。

《長城煙塵》憑借黃土嶺之戰前線十天所發生的事件,生動地刻畫了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這一歷史時期的斗爭面貌。它既真實地展示了根據地軍民的大無畏斗爭精神,又表現了以阿部規秀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的陰險毒辣和膽小如鼠、顢頇無知。這部小說1962年初版廣受歡迎,1964年第三次印刷累計印了十萬冊。1991年又出版第二版,並被收入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該書入選中宣部和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百種抗戰經典圖書”。

※音樂作品※

名稱:《黃河大合唱》

簡介:《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名稱:《長城謠》

簡介:《長城謠》這首歌是潘孑農、劉雪庵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上海創作的,原是為華藝影片公司所拍攝的電影劇本《關山萬裡》所作的插曲。影片講述一位東北的京劇藝人,"九﹒一八"事變後,攜妻女流亡關內,在顛沛流離中,自編小曲,教育幼女牢記國仇家恨的故事。故事裡,幼女在流亡途中走失,被一音樂家收養。後來,在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募捐演唱會上,幼女演唱了一首《長城謠》,這是音樂家根據幼女父親編的小曲譜成的。這首歌使他們父女團圓,卻仍然回不了家鄉。

由於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影片沒有完成,但是劉雪庵把已經完成的影片插曲《長城謠》刊載在自辦的刊物《戰歌》上。很快《長城謠》被一些青年抗日宣傳隊的演唱。不久19歲的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漢合唱團獨唱領唱這首歌曲,次年她去法國留學,途經新加坡應百代唱片公司邀請,演唱灌制了《長城謠》唱片,這首歌曲更加廣為傳唱。

※戲劇※

霧季公演

抗戰爆發後,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國內一些著名的戲劇團體和文藝、演藝界知名人士,也先後匯聚重慶。 抗戰時期的重慶,由於日機狂轟濫炸,每年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演出。而重慶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霧季,這期間,因經常大霧彌漫,不利日機空襲,重慶文藝界遂利用此段時間,舉行大規模的盛大演出,史稱“霧季公演”。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為重慶首屆“霧季公演”。此後,到1945年,重慶“霧季公演”在日機轟炸的間隙中堅持了4屆。“霧季公演”創造了重慶話劇運動,也是中國話劇史的黃金時代。

“霧季公演”的劇目,乃至整個抗戰時期的戲劇,大多是抗日救亡的內容,同時也有許多揭露國統區黑暗腐敗現象的劇目,如《保衛盧溝橋》、《盧溝橋之戰》、《野玫瑰》等。

 

(綜合新華網、《文匯報》、百度百科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文化發展動態和簡報”。

歡迎將相關素材和意見建議發送至郵箱:wenhua@ ce.cn

贈有關領導同志參閱

 

主編:鄒一鳴 成琪 責任編輯:張晶雪 聯系電話:010-81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