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黨建工作 > 統戰群工
統戰群工
我願意做故宮文物工作的一塊鋪路石——採訪梁金生先生
發布時間:2015-08-06 15:01 來源:黨建系統 編輯:張林林
信息來源:黨建系統 2015-08-06

    文化部團委在各司局、各直屬單位中開展“青春﹒使命”學先進促成長活動,組織各單位青年團員深入挖掘、發現、整理、宣傳文化戰線的先進典型、感人事跡,在文化部五四表彰大會上進行匯報演講。故宮博物院團員青年採訪文物管理處梁金生先生,並撰寫成演講稿件,在表彰會上進行了匯報。 

  梁金生先生,姓梁。這個姓很普通,但是它的背後,卻關聯著一百多年、五代人與故宮的深厚淵源。梁先生的高祖、曾祖兩代人是清代供職於紫禁城皇宮的如意館畫師,他的祖父梁廷煒則成為了故宮博物院建院之後,最早的一批工作人員之一。九一八事變以後,華北告急。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在社會爭議中決定暫時遷離北平,轉移到後方。梁先生的祖父便押運著故宮的國寶南下上海、南京。淞滬會戰之後,南京危機。故宮文物不得不分三路再次向後方轉移至四川、貴州。梁先生的祖父負責其中最為艱險的北路,途經漢中時遭遇過日軍的轟炸,過大渡河時曾經落水,過秦嶺時又險遭翻車,最終保護文物平安抵達了四川的峨眉和樂山。隨後梁先生的父親——當年剛剛17歲的梁匡忠也進入了故宮工作。1949年初,梁先生的祖父接到將國寶押送台灣的命令,帶著梁先生的二叔、三叔和他的大哥去了台灣,而梁金生的父親則奉命留在南京,隨後帶文物返回北平。沒有人想到,這看似平常的人事調動,就讓梁家,也讓我們故宮人分別了幾十年。 

  梁先生的名字叫金生。在整個押運國寶四處漂泊的過程中,梁家出生的孩子們,都以國寶押運所到之地取名,梁金生的大哥出生在峨眉,取名叫峨生,大姐生於樂山(嘉定府),取名叫嘉生。梁金生是家中的第三個孩子,在國寶東歸南京(金陵)時所生,取名金生。他的妹妹出生於南京(江寧府),取名寧生,弟弟在文物回歸北京故宮後出生,取名燕生。 

  正因為這樣的淵源,在文革後知青返城的時候,梁先生隻填報了一個志願——故宮。他說我家幾代人都在故宮,我的名字與故宮緊緊相連,我就出生在故宮當年在南京的辦事處,讓我去故宮當個古建筑的工人都可以,否則我寧可留在插隊的地方。最終他在1979年真的在故宮的工程隊當了一名工人。5年後他被調到故宮保管部的總保管組(後來的文物管理處),負責文物總賬、文物征集以及庫房保管。梁先生說,他始終不知道是誰幫的這個忙,讓他從工人變成了接觸故宮文物總賬的核心業務人員。 

  記得剛來故宮的時候,曾經問過同事,總保管組到底是干什麼的?同事回答——那是整個故宮裡最值得信任的人工作的地方。這個回答,答非所問。但是似乎可以解答,梁先生至今都沒弄清楚的那個疑問——當年故宮為什麼讓他一個古建工人去那個地方。而在今天看來,梁先生在故宮幾十年的工作,也確實對得起當年調他去總保管組的那個人,對得起這個無從考證其出處的共識——那是個故宮最值得信任的人工作的地方。 

  幾十年裡,梁先生全面管理故宮文物的總賬、庫房、征集,在即將退休的時候,他又向領導主動提出全面清理故宮文物的建議。後來這個建議被採納了,可是這個工作一干就是七年。1807558件文物。聽起來隻是個數字,做起來卻是72500余個日日夜夜的艱辛。 

  記得在七年文物清理的慶功大會上,梁先生在台上發言,數度哽咽。後來我問他,您當時是想起七年工作的不容易,所以情緒激動嗎?梁先生卻搖了搖頭,他說其實我是因為內疚心裡難受。宣布七年文物清理結束了,可是在我看來,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還有細節不夠清楚,我和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七年,最後還是給後人留下一個不完美的總賬。幸虧院裡後來說,這隻是個階段性成果,這不,咱們現在又開始了三年的深化清理工作了嗎?我們一定能把問題全部解決,交給後人一本清清楚楚的賬。那個時候,我就也就完成歷史使命了。 

  就在將要結束採訪的時候,同行的一位剛來院不久年輕人忽然問梁先生,您在故宮工作這麼多年,主要從事哪一方面的研究啊?梁先生笑了。他說,不是所有的故宮人都是文物專家,但是隻要踏踏實實做好手中的工作,都可以成為你那個領域的專家。我一輩子干保管,沒有精力去研究某一類文物,就像我的父親和祖父,他們也不是文物專家,在顛沛流離保護國寶的日子裡,他們沒有坐下來搞研究的環境,也許沒有什麼個人的成就,但是他們保護了文物,讓我們今天可以研究,他們成就了我們。我一輩子要把文物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要讓以後的人可以不再東翻西找,可以好好的坐下來研究,我願意做故宮文物工作的一塊鋪路石,成就你們。 

  近期,故宮博物院正在進行故宮明清建筑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以前傳說紫禁城的地基是一整塊玉石,可是今天我們知道,在平常看不到的地下,是一層土、一層磚,結結實實累積起來的十三層夯土層。面對高高的宮殿,人們也許會忽略深深的地基。但那卻是最必須、最真切、最踏實,也是最不該被遺忘的存在。就像梁廷煒、梁匡忠、梁金生......以及今天的我們。 (來源:故宮博物院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