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安徽
安徽
黃山市深化文旅融合 推動徽文化保護利用
發布時間:2020-05-20 09:20 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2020-05-20
  近年來,黃山市大力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積極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文化保護利用體制,推動文物資源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利用升級,努力實現保護與利用互促共進、良性循環。依托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兩大國家級戰略平台,大力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建設故宮博物院駐安徽黃山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等重大項目,著力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文化保護利用體制,徽州文脈有序傳承。
  一是經費上有保障。針對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十年、投資近百億元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和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從重點修復古民居、古祠堂、古戲台等建筑拓展到全面保護古村落水口、古道、古橋、古遺址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圍繞屯溪黎陽老街、黃山區甘棠-仙源、徽州區潛口等七個非遺密集區,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加強徽文化發掘整理,編撰發行《徽州文化大辭典》《閱讀徽州》等工具書。
  二是保護上有創新。探索建立以《黃山市古村落保護利用辦法》等10個規范性文件為重點的政策體系,2018年制定《黃山市徽州古建筑保護條例》,這是黃山市自有地方立法權以來制訂的第一個市級文化類地方性法規﹔在流轉機制上創新,建立古民居產權流轉交易信息平台,在全省創新開展古民居產權規范流轉試點,通過集中收儲古民居、對上申請報批、按規拍挂出讓、規劃公示,實施“四步走”程序﹔在監管機制上創新,規定古民居受讓人須先與所在地文物主管部門簽訂保護協議,其保護方案、施工過程須文物部門審查批准、全程監管﹔在收儲機制上創新,鼓勵各地成立古建筑古民居收儲經營公司,收儲或租賃未列入各級文保單位、瀕臨倒塌、個人無力保護利用的古建筑古民居,實行統一創意策劃、市場招商、市場銷售。
  三是智力上有培育。與故宮博物院駐黃山市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故宮學院徽州分院等合作,實施徽匠研修研培計劃,集中培訓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管理人員﹔組建全國首家非遺職業教育集團,創辦歙縣徽雕藝術學校等88個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科班”特色人才﹔注重引進外力,以國家文物局實施不可移動文物衛星遙感監測試點工程為契機,推動實施文物保護“天眼”工程,初步實現對地面不可移動文物的適時、動態監管﹔注重凝聚合力,組建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加平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和省徽派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徽派古建筑聚落保護利用和傳承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四是場所上有供給。選擇若干古祠堂、古民居,建設徽州四雕、文房四寶、農耕文化、名人藝術博物館群。目前,全市54家登記注冊的博物館中,以古民居為載體的達32家﹔建好人館,弘揚文明新風。利用古民居建設鄉賢館、好人館,融鄉賢精神內涵與優秀建筑文化於一體,以物知史,以物化人。利用古民居建設紅色教育基地,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1家,其中以古民居為載體的近半。
  五是業態上有融合。堅持把文化產業發展作為“調轉促”重要抓手,打造省級文化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全市4A以上景區中古村落古民居游客接待量佔總接待量的64%﹔保護一批老房子、老村子,發展豬欄酒吧等徽州民宿20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年經營收入達15億元以上,全市有105個行政村從事鄉村旅游接待,10萬余農民從事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修好一批古官道、古街道,推出徽饒古道、霞客古道等10條徽州古道精品線﹔推動一批老手藝、老字號活化傳承,徽字號、見明堂、徽派雕刻研究院通過建設博物館、文化體驗園等,開放工藝流程,供游客、學生參觀,徽州研學旅行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