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在聲情並茂的詩歌朗誦中,人們靜靜聆聽,深深凝望,彷佛從詩仙李白的佳作中看到了安徽的山水、感受到長江文化的延綿。這是2021年舉辦的第33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上令人動容的一幕。
與往年相比,第33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一大亮點是,首次重點突出長江文化主線,圍繞詩仙李白與馬鞍山的不解情緣,充分展現馬鞍山在長江文化中的獨有地位和獨特魅力。對已有30多年發展歷史的品牌節慶活動,這一舉措象征著新內涵的注入,也是安徽著力推進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一大縮影。
以長江為背景,以綠色為底色,以大堤為舞台,馬鞍山正積極開展“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
圍繞長江文化,馬鞍山不僅舉辦了全國詩歌征集、書畫創作大展、“跟著李白游馬鞍山橫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還組織相關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討“長江文化”的豐厚內涵。“在基層還活躍著一批本土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研究的土專家,他們通曉當地歷史文化,多數參與過地方志、廠史、家譜等撰寫,熱衷於傳統文化、本土文化傳播,是推進馬鞍山長江文化研究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應採取靈活多元的機制舉措,整合到馬鞍山長江文化一體化團隊中。”不少專家從隊伍建設出發,建議加快建設一支馬鞍山長江文化“宣講、咨詢、教育、研究”隊伍。
據了解,目前,馬鞍山已基本厘清“長江文明源頭文化、長江山水文化、長江詩歌文化、長江戰爭文化、長江紅色文化、長江工業文化”等馬鞍山長江文化脈絡,明確了馬鞍山與長江文化的緊密聯系,為深度參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對長江馬鞍山段瀕危損毀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馬鞍山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主動性保護,並分級分類提升馬鞍山長江段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展覽館等展示體系建設,建設完善一批教育培訓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考古研學基地,進一步提高傳承活力。
凌家灘的遠古文明曙光、項羽霸王祠、伍子胥過昭關、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李白《望天門山》、劉禹錫《陋室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眾多卓越文化人物、事件以及光輝思想文化,是馬鞍山長江文化傳播的獨特優勢。為此,馬鞍山在高水平辦好李白詩歌節的同時,還舉辦“凌家灘文化論壇”,創作《小江豚歸來》等長江文化系列文藝作品等,形成良好的宣傳氛圍。
同時,馬鞍山還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期間,舉辦長江文化主題非遺活動,通過教育引導、文藝創作、宣傳展示、文化熏陶等,講好長江故事,唱響長江之歌,讓長江文化成為厚植家國情懷、凝聚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值得一提的是,馬鞍山注重聯動推進、多元整合,全面提升馬鞍山長江文化綜合實力。一方面,與沿江城市聯動,強化與長江流域各省市文化體系共建共享,打造跨區域的文化交流論壇﹔另一方面,與重大戰略對接,推動馬鞍山長江文化走出國門,如北京2022年冬奧會與冬殘奧會獎牌發布時,馬鞍山推出《當冬奧會獎牌邂逅5000年前玉文化——探秘凌家灘遺址》中英文版,同步在全球傳播,講好講活了長江歷史和馬鞍山文化故事。
不僅如此,馬鞍山還與社會力量銜接,建立政府、公共部門、群眾聯動參與機制,以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為重點,將長江文化元素符號嵌入節日慶典、民風民俗當中,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文化設施,營造具有長江文化特征的社會氛圍,推動長江文化與品牌活動有機結合,創意策劃長江音樂節、長江文化讀書節、長江非遺美食節等,著力吸引游客和群眾參與,增強了人們對馬鞍山長江文化的識別度、認同感和歸屬感。(王彬)
上一篇: 安徽認定首批8條“省旅游風景道” |
下一篇: 九華秘境風景道入選首批“安徽省旅游風景道”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