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北京
北京
文化產業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國家文創實驗區成立十周年
發布時間:2024-06-13 09:5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6-13
  2014年,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簡稱“國家文創實驗區”)落地北京市朝陽區。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成立十周年之際,近日,2024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發展大會在北京市朝陽區舉辦。本屆發展大會以“文化﹒光影﹒融合﹒新質”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探討數智時代培育壯大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景、技術和途徑,以期加快電影科技創新和工業化進程。會上還宣布啟動建設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視聽產業創新中心、揭牌了北京朝陽影視服務中心等,多項成果將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國家文創實驗區作為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採取“部市合作”共同推動的國家級文化產業創新“試驗田”,積極搭建行業交流對話平台,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發揮文化強區優勢,把握新一輪科技升級機遇,通過推動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揮朝陽文化沃土的產業培育功能,實現優勢產業的互促升級,是我們今天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家文創實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朝陽區,科技賦能影視產業發展特征尤為突出,以墨境天合、鼎盛佳和等為代表的影視後期制作公司,不斷探索用人工智能在影視編劇、創作、後期制作、全流程管理方面的應用,不少影視公司成立了AI(人工智能)部門,深度開發科技工具,提升影視產業細分環節的標准化、規范化和智能化水平。
  今年4月,朝陽區在北京市率先設立了影視行業服務機構,重點幫助影視企業協調服務影視劇拍攝取景,培育精品影視作品,推廣影視行業相關技術應用服務,開展影視文化展示交流和對外合作等。同時,朝陽區還邀請30家重點影視企業成立了北京朝陽影視產業聯盟,加強行業間交流合作、資源共享,促進影視企業提升影視制作技術水平,創新影視傳播方式,拓寬影視產業發展空間,鼓勵和支持影視企業創新經營模式,為影視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依托區域優質的影視資源和活躍的創作氛圍,朝陽區形成了完整的影視全產業鏈集聚生態,影視成為朝陽文化發展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據介紹,朝陽區現有登記注冊影視企業3207家,規模以上影視企業406家,分別佔北京市的25.1%和59.2%。2023年,全區規模以上影視企業實現收入266億元,同比增長2.1%。影視產業集聚效應明顯,擁有58家影視特色園區,其中以影視企業為主的特色園區有20家,擁有拍攝影棚、錄音棚等專業影視配套資源及設備,實現影視作品在拍攝、制作、審片等各環節高效銜接。影視全產業鏈環節完整,會聚萬達電影、阿裡影業、華策影視、郭帆影業等影視企業,涵蓋了制作出品、宣傳發行、院線放映全線環節。《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長津湖》《消失的她》《熱辣滾燙》等大銀幕經典,均有朝陽影視企業深度參與。
  本次發展大會上啟動建設的AIGC視聽產業創新中心以“政府支持、市場主導”為基本原則,依托華為、華鯤振宇在國產AI算力領域的領先地位和核心技術優勢,聯合阿裡大文娛、商湯科技、生數科技等共同打造面向視聽行業開放共享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構建“軟件+硬件+應用+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我們將整合算力、人才、數據等核心資源,著力構建‘產學研用’共投、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發展機制,凝聚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合力,為中國視聽產業工業化發展貢獻力量。”國家文創實驗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各方將通過AIGC視聽產業創新中心,共享創新成果,合力攻關難題,促進關鍵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場景落地,打造集技術交流、成果展示、研發合作、業務對接於一體的服務場景空間。
  今後,朝陽區將緊抓國家文創實驗區建設機遇,圍繞科技、文化雙向賦能,深入實施數字文化發展戰略,推動新技術在視聽及相關領域的前瞻布局、技術孵化與應用開發﹔打造面向全行業開放共享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推動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與周邊社區發展、市民文化需求深度融合﹔全面豐富多樣化視聽體驗,推動超高清、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落地示范場景,增強文化科技消費體驗﹔加快建設美食之城、茶香之城、時尚之城,用文化滋養美好生活、賦能產業發展﹔用活國際學校、場館、展館和商圈資源,辦好各類跨地域、跨國界的文化交流活動,打造產城人文景融合的“城市文化客廳”。(李琤 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