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北京
北京
一線中軸承古通今 一城古韻活態傳承
發布時間:2024-07-29 11:17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4-07-29
  北京中軸線縱貫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歷經逾7個世紀,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見證了影響中國都城營建傳統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一條延綿不絕的歷史文脈
  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裡,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共包含15處遺產構成要素。
  一條中軸線,一部文明史。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這樣贊美北京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回望歷史,元朝將一條城市中軸線統領全城的規劃理念應用於元大都的營建﹔明朝在元大都中軸線的基礎上營建鐘鼓樓、御苑景山、太廟與社稷壇等建筑,初步形成北京中軸線的基本格局﹔清朝在景山山頂修建了5座亭子,豐富強化了中軸線的景觀序列﹔立足今朝,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展現了20世紀中葉公共建筑對民族風格的探索與創新……隨著歷史的進程、文明的演進,北京中軸線已經成為連通歷史與未來的“文化之脊”。
  “今天北京的城市軸線向南已延伸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向北延伸至燕山腳下。中軸線所承載的是一個古今交融的大國首都的歷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板,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歷史文脈。”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司長鄧超說。
  “我們在談北京中軸線時,實際上是在談我們國家的核心文化精神,在談我們中華文明的傳承過程。”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認為,“北京中軸線建筑群是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獨特見證,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直到今天一直影響著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是活態的遺產。”
  山東大學教授、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姜波認為,北京中軸線的突出價值體現在城市規劃、建筑藝術和儒家禮制3個方面。“北京中軸線體現的城市規劃理念與儒家等級禮制觀念深度融合,從全球范圍來看,這種城市規劃無與倫比。”
  這是一次歷時12年的接續努力
  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制定“百項文物保護修繕計劃”﹔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探討遺產價值、申報路徑、遺產構成等關鍵問題﹔取得正陽橋、天橋、南段道路遺址等重大發現……自2012年起,北京中軸線申遺之路整整歷時12年。
  啟動申遺以來,北京逐步啟動天壇、景山、社稷壇、太廟、鐘鼓樓、正陽門等一批文物建筑的修繕騰退。同時,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使中軸線人居環境和城市風貌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我們制定並實施了《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7月—2023年6月)》,目前48項重點任務已經全面完成,北京中軸線保障體系日臻完善,整體價值深入人心。”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褚建好說。
  東城區積極開展萬寧橋周邊、前門大街、鐘鼓樓周邊環境整治工作。“我們順利完成了中軸線綠色空間景觀提升工程,增設了夜景照明,為市民游客打造了宜居宜游的環境。”東城區城管委環境建設科二級主任科員惠靜介紹。
  談到今昔對比,居住在萬寧橋附近的居民張煒深有體會。“以前道路兩邊商戶關門較早、路燈也沒那麼亮。現在中軸線沿線街道的商戶多了、關門時間也晚了,游客特別多。”張煒說。
  從永定門出發,騎車一路向北,途經天壇、故宮、鐘鼓樓等地,中軸線騎行成為不少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閑打卡的選擇。90後騎行愛好者李先生說,“我推薦所有游客都來體驗中軸線騎行,一覽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雄偉古建。”
  如今,除了故宮、天壇等傳統熱門景區,萬寧橋兩側雁翅之上的鎮水獸、鐘鼓樓前的紅牆灰瓦也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門目的地。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讓以前諸如鐘鼓樓、正陽門、永定門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遺產點成為熱門打卡地,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姜波說。
  這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全新起點
  走進鐘鼓樓,觀看“時間的故事”展覽,回溯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的故事﹔走進天壇,一場場宣講活動,一個個專題展覽,帶領游客了解祭天禮儀和傳統文化﹔拿起手機,搜索“數字故宮”,足不出戶即可游故宮、看文物……當前,北京中軸線正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其遺產價值、歷史發展,賦能文旅融合發展。
  登上景山之巔,憑欄遠望,恢宏大氣的中軸線一覽無余。“景山公園每天為游客至少提供兩場免費講解服務,暑期我們還組織北京市中小學生到此開展研學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歷史文化、保護文化遺產。”景山公園基建科科長都艷輝說。
  走進鼓樓一層,動態投影在四周牆壁上隨節奏變換,循著鐘鼓聲,星宿、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元素一一呈現,現場小朋友們不禁發出“哇哦”“好美啊”的贊嘆。
  “這些沉浸式體驗對孩子的吸引力很強,能讓她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暑假期間,江蘇游客范雯雯帶著6歲的女兒在鐘鼓樓觀看擊鼓表演、體驗數字擊鼓。
  “我們還打造了‘鐘鼓造物社’‘鐘鼓飲時’店鋪,創新推出文創產品、茶飲等,豐富游客體驗。”鐘鼓樓文物保管所所長李蔭心說。
  社稷壇是明清皇帝祭祀社稷的地方,當初社稷壇裡的古柏和五色土祭壇如今成了中山公園裡的風景。“我們先後十余次走進北京中小學校,向孩子們介紹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同時,定期舉辦專題展覽和特色活動等,受到市民游客的廣泛歡迎。”中山公園研究室主任蓋建中介紹。
  北京中軸線也成為外國游客了解中國的窗口。當前,隨著中國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天壇公園內隨處可見外國游客參觀游覽。
  “我們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外國游客游覽體驗,一方面開設展覽展陳,展示天壇的建筑之美﹔另一方面優化支付服務環境,提供小語種講解服務,方便外國游客參觀游覽。”天壇公園副園長劉勇說。
  “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中國將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應對自然災害影響、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科學引導旅游發展、提高闡釋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北京中軸線得到妥善保護傳承。”
  一線中軸,承古通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人文,正在這條線上交織交融。立足新時代、新起點,北京中軸線將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講述更多新時代的中國故事。(黃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