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隊員在北京市西城區少年宮教授蒙古族舞蹈 卡咪娜 攝
11月17日,身著民族服裝、手持民族樂器的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隊員走進北京市西城區少年宮。
對於看慣了大草原的旖旎風光和牛馬駱駝羊的烏蘭牧騎隊員來說,這裡的場景讓他們感觸頗深。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副團長白嵐說:“讓隊員們在這裡感受一下難得的文化洗禮……”
西城區少年宮民族藝術廳裡,80多名師生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來自大草原的文藝工作者。來自伊金霍洛旗烏蘭牧騎的主持人呂佩誼熱場時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烏蘭牧騎嗎?”
坐在前排的四年級學生陳翼新回答:“我知道,烏蘭牧騎是紅色文化工作隊。”她的回答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呼麥是蒙古族古老的“喉音藝術”,靠口腔和舌頭的變化,一個人能同時唱出兩個以上聲部的旋律,2009年,呼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色日固楞演唱的呼麥《故鄉》引起了師生們的極大興趣,學生們連連問道,呼麥是如何發音的?怎樣才能學會?
色日固楞解釋,呼麥是通過擠壓而發音的,至於如何才能學會,他不無幽默地吐出兩個字:“悟唄!”
蒙古族舞蹈熱烈、粗獷、豪邁、奔放,當烏蘭牧騎隊員多力雅、賀喜格道格套、巴依拉﹒對仁、阿尼爾表演群舞《萬麗》時,十幾名少年宮的學生走上舞台﹔與烏蘭牧騎的大哥哥、大姐姐同台共舞,硬肩、笑肩、提壓腕擺動等一招一式雖顯稚嫩,但卻洋溢著青春活力。多力雅說:“不管是在大漠戈壁還是農村牧區,我們走到哪兒就跳到哪兒、教到哪兒,輔導也是我們烏蘭牧騎的使命。”
《鴻雁》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曲,“酒喝干再斟滿”,洗練的歌詞表達的是豪邁,在達呼巴雅爾熱情的鼓動下,一個人的獨唱變成全場的合唱,把聯誼活動推向高潮。
北京市西城區少年宮合唱團由來自北京市多所學校的26名中小學生組成,曾連續3年榮獲北京市陽光少年藝術節合唱展演金獎。在民族藝術廳裡,烏蘭牧騎隊員在欣賞合唱隊員施瀟演唱的歌曲《故鄉是北京》、洪櫻演唱的歌曲《笑之歌》後,又聽到合唱團的3首合唱《青花瓷》《水牛兒》《Swing Song》,特別是聽到無伴奏合唱《水牛兒》後更是倍感親切,因為內蒙古也有一支享譽中外的無伴奏合唱團。
在西城區少年宮的演出與互動,是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聯合達茂旗烏蘭牧騎、伊金霍洛旗烏蘭牧騎於11月7日開始的為期11天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烏蘭牧騎在北京”——北疆文化神州行文藝演出活動的“壓軸戲”。此次活動首場演出於11月7日在民族文化宮進行。據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團長邢力莉介紹,在北京的11天中,3支烏蘭牧騎共演出37場次,深得觀眾喜愛。(阿勒得爾圖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