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伴隨著《歌唱祖國》全場大合唱的悠揚旋律,第十一屆北京合唱大賽在中央歌劇院收官。大賽以“為人民而歌”為主線,旨在用歌聲銘記光輝歷史,禮贊新時代,抒發愛國情懷。活動歷時半年,全市300余支合唱團隊踴躍參與,1.3萬余名選手參賽,最終73支隊伍晉級決賽。
本屆大賽設置了童聲、青少年、成人、企業職工及老年組別,涵蓋了各年齡段的合唱群體,其中,企業職工組是本次大賽的一大亮點。為確保比賽的專業性與公正性,大賽組委會組建了高規格的評審委員會,並採用雙重評審機制:第一評審團的評委構成涵蓋國內專業院團的中堅力量﹔第二評審團由北京市各區文聯及音樂家協會推薦的15位專家代表組成。
“這種評審模式一方面保障了評審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讓各區縣音樂家協會負責人有機會了解目前北京市的合唱水平,促進相互間的學習與交流。”第二評審團評委、北京市朝陽區音樂家協會秘書長邵娜娜介紹,大賽採用現場打分、現場亮分、現場報分的形式,還通過直播平台向全北京市乃至全國展示,讓不在現場的群眾也能參與監督,極大地提升活動的透明度。
決賽階段,各參賽團隊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技藝演繹了眾多反映時代精神、展現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參賽隊伍的表現令人驚喜,很多團隊在作品表達上做得很好,可以看出團隊平時排練規范且有計劃。”第一評審團評委、中央歌劇院合唱團團長高偉說。
本屆大賽首次開設了示范音樂會、大師課單元,為參賽團隊提供專業指導。作為大賽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5月,指揮家鄭健執棒中國電影樂團,攜手北京音協合唱團及群眾合唱代表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示范演出,為參賽團隊提供藝術參照。此外,部分賽區還組織專家對優秀團隊進行後續輔導,推動基層合唱水平持續提升。
大賽採取的市、區兩級聯動模式,提升了首都群眾參與合唱的積極性,也為舉辦更大規模的合唱活動奠定基礎。北京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郭孟南說:“大賽特邀山西等地的優秀團隊參與,為地方團隊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時,也為北京未來舉辦全國性的合唱賽事積累經驗。”
“創新是推動合唱事業發展的動力。”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馬俊英表示,本屆大賽從參賽曲目的多元化呈現,到賽事組織的創新舉措,再到評獎機制的完善優化,各層面都體現出創新精神,這種勇於突破、敢於嘗試的態度,讓“為人民而歌”的理念歷久彌新。(彭澳麗)
| 上一篇: |
| 下一篇: “大地繪彩——2025年農民畫大展”在京開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