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重慶市多措並舉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發布時間:2018-10-11 11:04 來源:重慶市文化委員會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重慶市文化委員會 2018-10-11

  2018年以來,重慶市新增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1個、文化部非遺保護傳承觀察點1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42人、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2個、市級傳承教育基地54個,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入選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首批),涌現全國非遺保護先進集體1個、先進個人3人。全市國家級、市級非遺項目分別達到44項、511項。

    強化政策體系建設,提升非遺科學保護水平。一是參與國家非遺保護重大文件起草,參與文化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工作意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重大文件的起草、修訂工作,為完善中央非遺保護頂層設計貢獻重慶智慧。二是認真落實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完成《重慶市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文稿起草,近期市政府將正式印發,進一步提高非遺保護的科學性、針對性。三是完成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完成《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上報工作並通過文化部專家論證會,完成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長江三峽(重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初稿,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體系日漸完善。

    創新生產性保護方式,推動非遺融入生活煥發活力。一是設立非遺產品及衍生品扶持資金,每年篩選15—25個適於生產性保護的非遺項目,按照10—15萬元標准補助,激勵區縣創新生產性保護舉措,幫助企業研發產品,推動非遺走進市場、融入生活、激發活力。二是強化非遺生產性保護平台建設,新增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2個(總數87個)、非遺展廳15個,20個古鎮和傳統文化村落進入文化部非遺特色小鎮培育名單。三是拓展演藝類非遺傳承人群活動平台,組織700余名民間文藝選手參加第一、二屆重慶市民間文化藝術之星選拔賽,評選“民間文化藝術之星”“民間文化藝術之秀”,探索演藝類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方式、途徑。四是推動“非遺進商圈”成效顯著,成功舉辦首屆重慶文化惠民消費季之非遺創意集市嘉年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場活動——重慶非遺暨老字號博覽會(第二屆、第三屆),為非遺成規模入駐核心商圈搭建橋梁。

    擴大非遺傳承人群,增強傳承活力與後勁。一是扎實推進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方式,組織市內高校開設研修培訓班6期,委托外省高校舉辦研修班1期,培訓學員300余名,提升學員技藝水平。二是加大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力度,結合重慶傳統工藝保護傳承實際,設立北京服裝學院駐榮昌區夏布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夏布企業和從業者發展夏布產品和品牌。三是擴大非遺傳承主體和平台建設,新命名國家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名、142名、市級非遺傳承教育基地54個,全市累計命名國家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分別達到60人、711人,市級非遺傳承教育基地總數達到109個。四是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活動,以“傳承中華傳統工藝,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為主題,今年以來組織區縣級以上非遺項目1300余個,對600余所中小學校的80余萬師生進行非遺節目展演和傳統文化教育。五是啟動“傳承人對話”活動。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傳承與創造”“傳統在身邊”兩大主題,組織7期分享沙龍,邀請70余名專家、學者、手工藝人舉行圓桌會議,展出作品1400余件,幫助傳承人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重點資助。

    廣泛開展社會宣傳,營造非遺保護社會氛圍。精心選派非遺項目、傳承人參與成都國際非遺節、黃山國際非遺大展、長江非遺大展等全國性重大非遺主題活動,面向中外游客展現巴渝傳統文化魅力和重慶非遺保護成果,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領導的肯定。精心籌備重慶文化遺產宣傳月,推出“振興中國傳統工藝系列活動”等9大板塊220多項活動,指導各區縣以非遺主題展、非遺進校園、文化創意產品及衍生品展銷等形式開展非遺宣傳活動,營造人人參與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啟動重慶首屆十佳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人評選,吸引200余名手工藝人參評,有力弘揚了巴渝工匠精神。穩步推進非遺專題片攝制播出工作,編輯出版《巴渝國寶》音像制品和圖書,向全市所有公立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和公益性文化單位贈送13000套,啟動市級非遺系列專題片《重慶瑰寶》攝制工作,目前已攝制完成52集,營造了人人參與非遺保護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