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重慶市江津區:非遺+,打造文旅新業態
發布時間:2024-01-18 16:19 來源:文化月刊雜志 編輯:李曉霞
信息來源:文化月刊雜志 2024-01-18

  

第十一屆塘河流域川渝龍舟文化節 重慶市江津區塘河鎮 供圖

  江津歷史悠久,物阜民淳,人文薈萃,是聶榮臻元帥的故鄉,也是“聯聖”鐘雲舫的故裡,有1800余年的建縣史,是重慶首個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文化底蘊厚重,有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個中華傳統村落、50處傳統庄園。這裡還是國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中國楹聯城市、中華詩詞城市、中國武術之鄉。

  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的江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特征顯著、門類齊全,至2023年底,該地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6項,其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6項。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等,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的高度重視。

  江津積極探索文旅融合,將豐富的旅游資源與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融合,打造了多個文旅新業態,走出了一條傳統與現代、非遺與市場融合共榮的創新之路。

  “非遺+旅游”,為文旅融合注入強勁動力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非遺與旅游融合有著非凡的意義。

  為滿足游客文旅消費的需求,江津區積極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路徑,推出多條非遺特色旅游線路。如江津古鎮民俗文化旅游線(津西線),擁有市級非遺項目10項,區級非遺項目26項。

  江津根據豐富的古鎮資源及特色,深化非遺項目融入性、增強非遺展示互動性、提升非遺活動代入感,打造一批個性化、體驗型的文旅產品和文旅服務。在重大傳統節日期間,對非遺項目進行展示展銷,通過靜態展示、現場互動、動態展演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當地非遺資源,激發古鎮旅游新活力,成為助推消費增長、賦能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型業態模式。

  2022年6月,“醉美白沙古鎮鄉愁之旅”入選重慶市十大“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江津區白沙古鎮”入選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非遺旅游小鎮名錄”﹔2023年8月,江津舉辦首屆巴蜀非遺釀造技藝旅游創新發展大會,攜手瀘州、宜賓,以三地非遺釀造技藝為特色,推出“千年巴蜀釀 醉美津瀘宜”巴蜀非遺釀造技藝主題線路,進一步加深川渝兩地交流合作,協同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非遺+研學”,實現文旅產業融合蝶變升級

  近年來,江津深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資源,拓展其深度與廣度,並將之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地方工業旅游,為其注入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

  如江津區驢溪酒廠有限責任公司是重慶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傳承企業,其釀酒車間2012年被授予“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稱號。在驢溪酒廠,市民可參觀傳統釀造車間、體驗釀酒技藝,深入了解從一粒高粱的生長到釀成酒的整個過程。

  同樣,重慶韓氏瓦缸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以非遺代表性項目“瓦缸醬油、晒醋釀造技藝”為特色,打造的集生產、旅游觀光、體驗和研學為一體的食品生產工廠,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

  “非遺+文創”,重塑非遺生命力

  江津向來注重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的“再挖掘”與“再創作”,將非遺元素與文創產品有機結合起來,為非遺“活態”傳承賦予生命力。

  2021年,江津區創立“文津堂”文創工作室,開發系列文創產品,賦予產品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既延伸了中華傳統技藝之美,又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及文化的認同。

  如以“鐘雲舫民間故事”為創作對象而制作的聯聖擺件等,參加了首屆山水重慶夜景文化節暨第五屆重慶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深受消費者歡迎﹔以“傳統實用雕刻技藝”創作的江津玉雕產品獲2022“重慶優質文旅商品”。

  “非遺+演藝”,讓非遺綻放時代芳華

  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增強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江津著力打造文藝精品節目,讓非遺項目以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的舞台表演形式展現、傳播。

  以非遺項目“千米長宴”創編的舞蹈《打盆》獲重慶市第八屆鄉村文藝會演(舞蹈類)一等獎﹔以非遺項目“永興吆喝”為音樂素材創編的廣場舞《菜籽花開遍地黃》獲“舞出中國紅”全國廣場舞優秀廣場舞作品﹔表演唱《永興吆喝》獲第八屆重慶市鄉村文藝會演一等獎﹔廣場舞《豐收果實獻給黨》獲重慶市廣場舞集中展演一等獎﹔廣場舞《菜籽花開遍地黃》、表演唱《永興吆喝》入選2023年“我最喜愛的‘村晚’節目”100榜單﹔以非遺項目“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藝”創編的民歌《米花兒香》獲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金獎﹔以非遺項目“四面山傳統烘籠竹編”創編的舞蹈《火兜》、“塘河婚俗”創作的現代川劇《河嫁》等文藝精品多次參加各類文藝演出並獲獎。

  “非遺+節慶”,升級節慶新“玩法”

  新時代,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使命。為了讓非遺以更新、更優的面貌緊密連接現代生活,江津針對各鎮街非遺資源及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傳統節慶、民俗展演、非遺展示等,活態利用當地非遺資源,將其轉化為游客可感受、可體驗的旅游產品,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非遺節慶活動,並逐漸轉化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慶更是“非遺+節慶”融合的基礎,由此打造的白沙“鬧元宵”、塘河龍舟賽、慈雲鎮生態年豬民俗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吸引游客來“打卡”。

  “非遺+校園”,推動優質服務進校園

  為構建“文教合作”服務體系,圍繞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目標,江津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實施主體,以中小學校為實踐基地,將非遺納入教學內容,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有“蠶門武術”“金錢板”“白沙雜耍”等各級非遺項目先後在江津區中小學開展傳承培訓,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打下廣泛基礎。2022年,江津鵝公小學校白沙雜耍進校園獲評重慶市“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坐擁豐富文旅資源的江津,圍繞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不斷探索實踐,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打造了“非遺+旅游”“非遺+研學”“非遺+文創”“非遺+演藝”“非遺+節慶”等多個新業態,讓越來越多的市民走近非遺、了解非遺,推動非遺在系統性保護中“活”起來,讓非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張瀚月 鐘捷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