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福建
福建
龍岩:讓閩西非遺之花開得更加絢爛
發布時間:2024-12-03 13:03 來源:閩西日報 編輯:魏雲舒
信息來源:閩西日報 2024-12-03
  在文創園區探尋非遺奧秘,在景區、街區沉浸式感悟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主戰場書寫非遺傳承新篇……近段時間來,赴一場非遺之約、賞一番非遺盛宴,逐漸成為市民、游客對閩西非遺,最真摯親切的表達方式! ??
  龍岩是客家祖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目前全市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293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65人。 ??
  讓非遺文化資源在保護與傳承中綻放新的光彩、走進群眾生活,讓群眾受益,是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不斷探索“非遺+”的保護傳承新路徑,讓閩西非遺之花開得更加絢爛。 ??
  非遺+文創 ?
  讓非遺“活”起來 ?
  隨著越來越多高校科研機構、文化公司、非遺企業和傳承人,積極運用非遺元素開展非遺文創開發,紅古田、龍岩風物、岩城敘等一批非遺文創企業紛紛崛起,土樓副榜爐、國珍玉雕、雕版印刷創意燈籠、萬應茶紅色茶禮等一批非遺文創產品持續出圈出彩。 ?
  這是我市探索“非遺+文創”的生動實踐。 ??
  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近年來,我市以項目為引領,實施長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武平興賢坊、連城四角井、上杭瓦子街建設等客家文化保護項目,近5年累計投資140余億元﹔同時重點建設福建永定土樓數字文旅產業園,建設上杭錫器工藝品制作基地、培田工筆畫創作基地等特色文創產業集聚區,為群眾近距離了解非遺、體驗非遺打開一扇窗口。 ?
  同時,持續深化非遺活化利用陣地建設,成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中心,建成傳統工藝專題館5家、傳統工藝類非遺傳承體驗中心48家、國家級項目傳承人工作室21個、傳統工藝類非遺工坊30家。其中,連城連史紙非遺工坊入選2022年度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是我省唯一入選的工坊。據統計,近年來我市文創產業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 ?
  非遺+旅游 
  讓非遺“火”起來 ??
  日前,在新羅區龍門鎮的沉缸博物館內,一批前來研學的小學生們,通過親身體驗福酒釀造,對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沉缸酒釀造技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該項目實現年接待游客、研學人員近10萬人次。這是我市發展“非遺+旅游”的真實寫照。 ?
  為了讓非遺告別“養在深閨人未識”,敞開懷抱迎客來,近年來,我市組建閩西南營銷聯盟,搭建宣傳推廣平台,合力打造閩西南山海生態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等跨區域“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線路。 ??
  我市還公布了龍岩市第一批47項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推薦目錄,策劃推出了“客家民俗風情體驗”等7條非遺旅游精品線路,並常態化在景區、文化街區開展非遺演出,促進非遺與景區、街區融合發展。 ??
  值得一提的是,“看世遺永定土樓﹒體驗非遺傳經典”和“暢游非遺名城﹒盡享古韻風採”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十大優秀案例﹔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入選全國“非遺旅游景區”,武平興賢坊傳統文化街區、上杭瓦子街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全國“非遺旅游街區”。 ?
  此外,我市持續打響文旅“客家美食宴”大賽、“客家非遺奇妙夜”、“非遺購物節”等非遺品牌,激發非遺市場新活力。2020年以來,共帶動非遺產品銷售額達14.02億元。 ?
  非遺+鄉村振興 ??
  讓非遺“實”起來 ?
  漳平市農民畫院自2010年成立以來,注重農民畫隊伍建設和農民畫技藝傳承,每年面向社會舉辦公益培訓。目前畫院有農民畫家100多人,年創作作品1000多件,產值30多萬元,成為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典范。 ?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廣“非遺+鄉村振興”,打造了56個非遺傳統工藝特色村,全市共有4位代表性傳承人獲省級“鄉村工匠”,有58位獲市級“鄉村工匠”。 ?
  為促進非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我市充分發揮漳平水仙茶、連城地瓜干等食品制作技藝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產業發展、非遺傳承的雙向共贏。截至2023年底,我市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72億元,帶動鄉村近20萬群眾就業增收﹔連城地瓜產業有效帶動100多家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壯大,2023年實現地瓜干全產業鏈產值145億元、增長20%。 ?
  此外,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舉辦文化下鄉、文藝輕騎兵、周周有戲看等活動,每年非遺“進鄉村”演出500多場,為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凝心鑄魂。(池銀花 張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