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東
廣東
廣東與內蒙古文化交流合作項目“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 
在廣東省博物館“雲”開幕
發布時間:2020-06-19 10:09 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2020-06-19
  6月16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承辦的“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雲”開幕式,內蒙古博物院專業講解員對展覽進行線上導賞,展覽同時向觀眾免費開放。展覽創新採用“雲開幕”方式,得到主流媒體報道,據省博物館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18日,通過該館官方微博、超星平台、快手平台收看開幕式人數達162.7萬人次,新華網、中國日報、央廣網、中國網等中央媒體,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省市主要媒體及網絡新媒體共刊發報道57條,產生積極社會影響。
  此次文物展覽是廣東與內蒙古文化交流合作重點項目,是繼2019年“春雨工程”——廣東文化和旅游志願者內蒙古行文化交流活動後,兩地文化共享創新和精誠合作結出的重要碩果,文物精品多、展品等級高、社會意義大,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開幕後,廣東省政府副省長許瑞生向承辦單位發來祝賀短信,充分肯定廣東與內蒙古兩地文旅、博物館的工作者同心合力,為“一帶一路”文化軟實力提升,為兩地民眾豐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共享文化產品。
  為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指示要求,兩地在文化和旅游領域進行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在“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廣東省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結合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分別遴選“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和“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進行交流合作,可謂匠心獨具、意義深遠。廣東和內蒙古分別位於南海之濱和祖國北疆,均擁有別具特色的豐富文物資源,在我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廣東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發現了秦漢以來的眾多海絲遺跡和遺物,“南海I號”沉船及其18萬余件出水文物就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珠。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是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帶,具有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這裡曾孕育和培養出許多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就是其中的一個杰出代表。契丹族建立的大遼王朝,不但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草原絲綢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廣東和內蒙古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互補性強,具有廣闊的合作發展前景。通過這次文物展覽交流合作,兩地將有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互動,合力推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增強文化自信,進而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展覽分為“草原帝國”“幽幽文明”“多元兼容”三大部分,共展出吐爾基山遼墓、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溝貴妃墓、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文物類別多樣,包括金銀器、銅鐵器、陶瓷器、漆木器、絲織品以及瑪瑙、琥珀等多種質地。文物級別高,珍貴文物達116件/套,其中一級文物76件/套,陳國公主面具、駙馬琥珀瓔珞、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圖銀杯、彩繪貼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等重量級文物皆悉數到場。文物級別之高,種類之豐富,為近年來同類展覽之少見。展覽充分利用數量豐富的遼代壁畫營造形象生動的展廳氛圍,同時輔助展示和說明文物,可收“圖像和文物互證”之效,並有效運用三維技術進行重點文物的輔助互動展示,結合動畫、紀錄片等多媒體手段生動詮釋有關主題。
  宣傳推廣方面,結合展覽內容,通過《愛粵讀》小報、中小學版學習紙、微信導賞、互動小程序、專家講座等進行內容拓展。利用相關網絡平台,推出“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進行交流合作,可謂匠心獨具、意義深遠。廣東和內蒙古分別位於南海之濱和祖國北疆,均擁有別具特色的豐富文物資源,在我國遼代文物精品展”專題版塊,內容涵蓋展覽簡介、展覽精品、文博講座、互動游戲、虛擬展廳、學習資料包、互動留言等,觀眾可通過線上互動全面地了解展覽內容。另外,展覽期間,廣東省博物館還將推出“當氈帳遇上騎樓”“變廢為寶——契丹文物模彷大賽”等線上互動教育活動,觀眾可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對展覽有更全面了解。
  展覽於廣東省博物館三樓書畫廳展出,將展至2020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