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廣西河池巴馬城東體育廣場時,下了一整夜的雨依然沒有停歇的跡象,而廣場舞台兩側一早布置的非遺展示、農業技術咨詢、專家義診、普法宣傳、健康知識普及等集中示范服務台已經吸引了不少群眾……
6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4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廣西站)在城東體育廣場舉辦。來自文化和旅游部直屬文藝院團以及廣西歌舞劇院、廣西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廣西雜技團等單位的藝術家為巴馬人民帶來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
“巴馬的父老鄉親們,大家上午好!”舞台上,藝術家激情飽滿,台下觀眾熱情回應。隨著歌舞《尼的呀》《領航》、歌曲《為今天喝彩》《紅旗飄飄》《春風十萬裡》等節目輪番上演,現場氛圍逐漸熱烈起來。中國歌劇舞劇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蔣寧感慨道:“演唱時望著遠處重巒疊嶂,與歌中唱的一些自然風光相呼應,讓人心生觸動,台下觀眾喜笑顏開,也為《春風十萬裡》這首歌平添了不少幸福感。”
文化賦能,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如今,村庄美起來了,村民富起來了,精神文明之風興起來了,文化的浸潤讓鄉村變成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此次是中央歌劇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徐森第二次到巴馬演出。在他看來,到巴馬演出是奔赴“詩和遠方”的文化之旅。“巴馬自然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能在這裡演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享受。”徐森說。
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本場文藝演出節目形式多樣。除歌舞外,還上演了快板、魔術、雙人變臉等節目。當表演魔術和雙人變臉的藝術家走到觀眾身邊,觀眾席“炸開了鍋”,似乎絲毫不受雨天影響,近距離的演繹更加扣人心弦,換來“哇”聲一片。
來自中國煤礦文工團的相聲演員應寧、王磊帶來雙簧《歡天“戲”地》,表演讓現場觀眾笑得合不攏嘴,紛紛鼓掌叫好。“觀眾朋友們熱情的掌聲與歡呼聲,讓我們更加願意在舞台上使出渾身解數,呈現文藝作品的多彩魅力。”應寧表示,自己下基層演出的經歷並不少,每到一處,當地群眾都十分熱情。“我們願意用文藝演出的形式讓我們的腳印繼續延伸開去,對我們來說,這既是演出也是採風,為創作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積累素材。”應寧說。
活動中,國家京劇院的藝術家表演了現代京劇《紅燈記》選段《痛說革命家史》,讓群眾近距離感受國粹的魅力。“來到巴馬,我也感受到當地人民的熱情,這裡的風土人情和山川美景給我很多創作靈感和感動。未來我將繼續努力,希望能將更多的好作品帶到基層,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一份力量。”國家京劇院青年演員楊楊說。
本次文藝演出中,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特色也在節目中得到展現。廣西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帶來民樂演奏《三姐的歌謠》,展現廣西山歌文化的獨特魅力。廣西雜技團帶來以壯族“過年吃粽子”的特有民俗為靈感創作的雜技《桌技——粽王》,高超的技巧令人眼前一亮。廣西雜技團演員賴雨鑫表示,自己參與這類演出起碼有幾百次了,來巴馬很多次,每次感受都不一樣,當地群眾非常熱情,對演員來說也是一種鼓勵與認可。
演出結束後,雨徹底停了。觀眾席內的一些學生七嘴八舌地分享著觀後感。“我喜歡變臉那個節目,太帥了!”“雙簧也很不錯,我覺得我們也可以試著演一演。”巴馬瑤族自治縣第二小學四年級學生董適興奮地說,自己最喜歡的節目是魔術表演。
當天下午,文化和旅游部還組織文藝小分隊,赴巴馬鎮龍洪村、甲篆鎮坡月村開展慰問演出活動,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加大對少數民族基層地區的扶持力度,更加精准地服務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在坡月村,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藝術家表演了趣味兒童劇《變變變》,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演繹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片段“常青指路”,中國煤礦文工團的藝術家表演了空竹《炫》……豐富的文藝節目讓現場觀眾大飽眼福。談起對演出的評價,很多人笑著說:“每個節目都很好看,不夠看!”
“我們很高興能夠迎來藝術家團隊到巴馬演出,為廣大巴馬人民帶來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豐富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希望他們以後能夠常來巴馬,為巴馬文藝注入活力。”本次活動志願者、巴馬鎮黨政辦秘書吳春瑤說。(彭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