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八桂大地依然草木蔥蘢。在貴港市沖口旅游區(簡稱“沖口旅游區”),每個周末都會迎來一撥撥家長和小孩,這裡的嶺南醒獅體驗讓他們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打鼓、舞獅、走高樁,每一項都充滿刺激和新奇,周邊還有很多好吃的美食、好玩的項目,是家庭度假的好地方。”貴港市民馮飛說。
沖口旅游區位於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石連村沖口屯,是當地保存傳統醒獅文化比較完整的一個村落。醒獅在當地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沖口醒獅多次在國內外賽事中獲獎。
沖口旅游區以醒獅體驗為核心,通過“農文旅體教”五位一體的“營地+”方式,整合文化展示、特色住宿、休閑娛樂、親子體驗、美食文化、先鋒研學等產品業態,打造主題化、特色化、差異化的醒獅主題營地,形成鄉村特色文化IP名片,構建產業帶動、農旅融合、文化創新、品牌打造的復合型平台。
“過去,沖口屯是個典型的‘空心村’,交通閉塞、土地荒廢、村屯破敗,90%的村民外出打工創業,常住人口不足40人。”沖口屯黨支部書記李平介紹,自2016年以來,沖口屯搶抓峽山至東津公路建設機遇,通過土地破冰改革、選准鄉村產業、推進鄉村治理以及打造“營地+非遺”生態圈,闖出一條壯美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2017年,沖口屯在探索“確權不確地、增人不增股、人變股也變”的土地流轉模式,將全屯4000多畝土地收歸集體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有效盤活了集體“三資”和部分丟荒土地,為後期項目落地提供保障。
“借助流轉的土地資源,我們大力發展富硒百香果、蜜柚、黑黃皮等特色產業,高峰時期沖口屯連片種植水果面積達1350畝,成功申報自治區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三星級)。”李平介紹,2020年,沖口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建設“三園兩基地”,即四季百果園、藥膳植物園、土地流轉示范園、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並以此為平台吸引游客參觀,進而發展民宿、餐飲產業,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促進農民增收。如今,沖口屯集體經濟年產值達1800多萬元。
經濟發展起來了,屯裡嶄新寬闊的水泥路直通各家門前屋後,錯落有致、色調統一的居民樓映在青山綠水間,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新氣象。口袋富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也逐步提高。
2020年,沖口屯推行“鄉村全民績效”治理模式,設立“美德銀行”。村民通過參加環境衛生整治、公益文藝展演、幫扶老人等志願服務換取積分,登記到“美德銀行”賬戶後可在指定超市兌換大米、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此外,屯裡還設立長者康養餐廳,為65歲以上的村中老人提供免費餐食。“餐廳的運行成本來自村集體經濟的收入,餐廳還將剩余空間用於售賣快餐,既能方便前來游玩的游客就餐,也能解決附近產業園工作人員的用餐問題,還能給村裡增加新的收入。”李平說。
走進沖口屯,兩個小伙子配合著甩尾、跳躍,“龍獅”穩穩站上了立在水池裡的梅花樁上——舞獅隊這些高難度動作已經成為沖口屯迎接游客的標配。隨著近年來露營旅游的興起,沖口屯以醒獅體驗為核心,以“東津舞獅”為依托,打造了沖口醒獅營地。同時,結合該屯的歷史文化、特色農業等資源優勢,開發出以醒獅文化為主題的書簽、香囊、小獅子等文創產品,推動屯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營地可持續經營的同時,讓醒獅文化活起來、傳下去。
2024年8月,2024年廣西文化旅游企業改革創新優秀案例公布,沖口旅游區榜上有名,成為廣西露營旅游市場的標杆之一。當年11月,沖口旅游區獲評五星級鄉村旅游區。
“沖口屯以營地為載體、文化為內容、富農為根本,形成‘聯農、帶農、惠農、富農’帶動力、輻射力,讓農民變成投資者、管理者、經營者以及鄉村振興的創造者和受益者,是特色文化多角度賦能鄉村振興的樣本,具有創新意義和推廣價值。”廣西社科院研究員過竹說。(賓陽 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