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塊藍靛布就像一片藍藍的天,染布的染料很好玩……”深秋時節,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第五幼兒園的活動室裡,孩子們歡喜雀躍。他們圍坐在長桌前,專注地把手中的棉布反復折疊、捆扎。藍色的染缸旁,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扎好的棉布浸入染料,等待變化的發生。這是該校藍靛非遺課程示范班的日常場景。
藍靛瑤是巴馬瑤族的一個分支,因善種藍靛草、喜歡穿用藍靛染成的衣物而得名。藍靛布的染制方法,是當地人祖祖輩輩相傳的技藝。巴馬第五幼兒園園長王冬妮告訴記者,該校不僅開設了藍靛課程示范班,還設置了扎染坊和藍靛種植區,通過種藍靛、護藍靛、收藍靛、打藍靛、制藍靛泥等勞動實踐,讓孩子們從小了解藍靛扎染的歷史文化底蘊。
巴馬瑤族自治縣聚居著瑤族、壯族、漢族等12個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近年來,巴馬持續對全縣各民族的非遺進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目前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九大類378個項目。其中,列入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和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分別為2項、5項、11項和82項。
祝著節是為紀念瑤族始祖“密洛陀”而有的節日,於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當地的瑤族同胞穿上紋飾精美的服裝,以銅鼓舞、山歌等節目在村寨門口迎接八方來客,山鄉充滿濃郁的民族節慶氣息。
蒙靈是瑤族祝著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被當地村民尊稱為瑤山的“東甫勞”(布努瑤語,意為德高望重的人)。近日,他帶著祝著節的故事走進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中心小學,教孩子們唱瑤族古歌、講解節日儀式的寓意、展示傳統服飾上的獨特花樣等,把非遺傳承的種子種在孩子們的心裡。“祝著節是瑤族文化的瑰寶。如今看到年輕人主動學銅鼓、唱瑤歌,我感到很欣慰。我相信,隨著傳承環境的不斷改善,流傳下來的文化一定能夠在新時代發揮應有的價值,迎來新的生機。”蒙靈說。
像祝著節一樣,銅鼓文化在巴馬傳承了上千年。如今,古老的銅鼓也在校園裡“敲”出了新聲。
“咚—咚—咚”,在龍洪小學的操場上,4面嶄新的銅鼓敲響,24名身著瑤族傳統服飾的孩子跳起剛學會的銅鼓舞。鼓聲穿透深山,也敲開了一扇通往藝術世界的窗。
據了解,在文化和旅游部定點幫扶巴馬的背景下,龍洪小學成立了民族藝術非遺傳承班,通過每周三節的課程,將銅鼓、瑤歌等融入日常教學。如今,這個傳承班已培養出40多名“小傳承人”,讓從前隻能在村寨裡才能聽到、看到的布努瑤歌舞在校園裡開展。
“非遺教育可以讓孩子們從小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更好地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文化和旅游部派駐巴馬龍洪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高俊濤說,為支持龍洪小學民族音樂教室改造、聘請輔導老師、民族藝術進校園教材編寫以及藝術班參加各種展演,文化和旅游部提供民族藝術傳承項目經費15萬元,助力項目正常開展。
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巴馬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讓古老的非遺“活”在當下。巴馬瑤族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巴馬將繼續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深耕民俗文化教育,讓這份獨特的“鄉土味道”,成為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養分,讓非遺之花在校園燦爛綻放。(賓陽 莫曲)
| 上一篇: |
| 下一篇: 廣西開展景區提質升級經驗交流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