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貴州
貴州
在黔東南,“藝海流金”共織非遺創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5-07-25 09:1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7-25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簡稱“黔東南”)是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有侗族大歌等56項國家級非遺,65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使黔東南成為2025年“藝海流金﹒多彩貴州”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動的第三站。從貴陽、安順到黔東南,來自黔港澳三方的業界代表,通過實地考察與互動交流,碰撞出合作新火花。

  活動現場,黔東南文體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楊國祥身著融合了苗族面料與侗族工藝的創新服飾,向港澳嘉賓展示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可能:“這不是傳統服飾,而是苗族女裝裙擺經侗族傳承人之手變成了傳統與時尚的結合體。”

  千年技藝在現代有新活法 

  “針線之間承載的是民族的靈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苗繡代表性傳承人劉忠嫦繡了30余年,面對傳承斷層,她帶領團隊闖出三條路:用短視頻傳播紋樣密碼,與設計師合作走進巴黎時裝周,通過AI技術展現“手機掃一掃,神鳥便展翅而飛”。

  這種創新精神在年輕人手中接力。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苗繡(劍河錫繡)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艷放棄沿海地區的工作,返鄉傳承母親(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手藝,並結合時代審美特點加以創新,將千年金屬繡技藝用在時尚飾品中,成為一種新潮流。

  “錫繡要傳承下去,就得跟上年輕人的腳步。”陳艷認為,當年輕人願意穿著錫繡元素的衣服逛街,才證明技藝真正活在了當下。黔東南非遺資源豐富,苗族銀飾、侗族大歌、藍靛染布等不勝枚舉。傳承人如同大樹上的枝葉,根都深扎在這片土地,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唯有抱團才能發展。

  在今年的合作項目中,陳艷和其他非遺傳承人推出了融入錫繡、平繡、打籽繡的混搭產品。“我曾擔心錫繡的特殊材質難以融入日常生活,混搭方式不僅打消了我的顧慮,還為產品研發開拓了思路。”陳艷說。

  非遺創新傳承的港澳智慧 

  “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不僅有利於技藝傳承給下一代,也為傳承工作者提供了諸多創新機會。”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吳雪君展示香港“非遺制作計劃”的成果:與香港長衫協會合辦的兩年制課程中,年輕學員既學傳統剪裁,更探索將西洋布料融入中式長衫。“我們期望新一代在傳承過程中,既能成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者,又能成為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對話橋梁,以嚴謹的態度守護文化,用創意開拓藝術邊界。”吳雪君說。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邢榮發認為,非遺生產性保護的關鍵在於,非遺項目特別是那些在社會發展中漸漸沒落的非遺項目,得與具有時代意義的其他文化載體相結合,才有生命力。他以浙江婺劇《三打白骨精》為例:“這部劇在內容和表現手段上都進行了創新,新內容與新載體融合,不可分割,使傳統非遺項目以新的生命力被當代群眾接受和喜愛。”

  “非遺不應停留在過去,若不加以創新發展,就隻能成為歷史。”澳門美高梅品牌策劃部高級副總裁廖穎琦講述了駐場大秀《澳門2049》的破界實踐。它打破了“傳統駐場演出通常圍繞一個故事展開”的演出形式,拆分為8個獨立的非遺節目。“這樣可以快速進行迭代更新,更換不同的非遺模塊,去適應不同的文旅場景,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舞台也因此成為一個不斷變化、衍生和展現非遺魅力的平台。”廖穎琦說。

  三地構建非遺傳承生態圈 

  合作路徑在三方對話中逐漸清晰。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范鐘聲提出“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呼吁建立非遺數字化地圖,希望香港、澳門持續加強與黔東南的交流和合作。

  2016年,澳門魔術藝術家協會主席翁達智在貴州參演了15場魔術專場晚會,與貴州結下了不解的緣分,他基於“村超”“村T”提出打造“村魔”的想法,並願意提供幫助。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余潔儀對侗族大歌印象深刻,她就國際傳播細節給出建議:侗族大歌赴港演出需提前規劃,要有中英文字幕——既讓世界聽懂歌聲,更要聽懂文化基因。

  “希望港澳同胞多多走進來,將我們的文化帶出去,讓更多人看到貴州非遺的魅力。”“95後”成城畢業後帶8個同班同學到貴州創業,現任貴州草木染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和團隊將人們印象中隻有藍白兩色的蠟染,研發出多種色調,推出上千種蠟染文創產品,涵蓋居家用品、玩偶、挂飾等。

  交流活動臨近尾聲,楊國祥向港澳同仁發出邀約:“面對非遺如何‘請進來、走出去’的課題,希望大家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傳授更先進的技術,三方合力構建傳承生態圈。”(彭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