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從北京天安門向南不到80公裡,就到了位於京津保(定)之間的河北霸州市。
霸州隻是一個縣級市,但霸州卻讓我們震撼。震撼不是來自高樓,也不是人流,而是霸州的文化設施。汽車剛駛進霸州地界,中國自行車博物館的廣告牌就醒目地矗立在高速公路旁邊,繼而中國戲曲大觀園、益津書院、華夏民間收藏館、霸州科技館,一棟棟建筑先後進入眼帘,氣派、壯觀、體面。
如果事先不作了解,我們未必相信這是北方的一個小城。霸州的文化設施為何如此眾多?霸州的文化發展有何不同於別人的思路?霸州的文化活動緣何保持旺盛蓬勃?
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群眾文化基礎,霸州為何“小題大做”、“無中生有”?
創新理念,多做一些有遠見的事
在霸州市區的繁華地段,矗立著高大華美的李少春大劇院。大劇院不僅有容納1400多位觀眾的劇場,還囊括了李少春紀念館、東方藝術廣場、周末小劇場、數字影院等一系列文化設施,是霸州市區的文化中心。然而當初,決定投資5500萬元建造李少春大劇院時,不少人提出質疑:霸州並不富裕,為一個人花那麼多錢,弄那麼大動靜,值不值?
對於文化建設,霸州的發展思路始終清晰。文化是軟實力,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霸州要建設“文化名城”,以文化提升城市,必須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必須有超前意識,敢想敢做,為百姓謀文化福利。霸州市委書記楊杰說,有人認為經濟發展之後才能做、才去做文化建設,這是一種誤解。文化建設如同居家過日子,絕不能等成了百萬富翁之後再送孩子去上學。
大劇院建成之後,決策者的文化理想變成現實。這成了霸州最受歡迎的文化“平台”。每月28日定期“唱大戲”,每周六有戲迷票友小劇場演出。國內幾十家知名藝術院團先後在此亮相,梅葆玖、於魁智、李勝素等當今京劇名角幾乎無一例外曾在此獻藝。北京、天津等周邊地區的觀眾到這裡過戲癮,甚至山東河南山西等地的戲迷也來這裡相聚。此外,農民文藝匯演,文化藝術節,京劇票友大賽定期舉行,霸州人都可以在此一顯身手。李少春和大劇院成了閃亮的品牌,老百姓成了最大的文化受益者。
這就是典型的“小題大做”。霸州將祖籍霸州的京劇名家李少春這個“小題”做得很大,資源用得很足,用這個“點”,筑巢引鳳,推進霸州戲劇蓬勃發展。
“李少春”這一炮打響了,霸州人並沒有滿足。他們緊緊抓住戲曲之鄉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優勢,做足“戲曲”的大文章。已經建成的中國戲曲大觀園容納了華夏各地有代表性的戲樓微縮景觀,收藏了大量的戲曲文物,並雄心勃勃地向“中國戲曲博物館”進軍﹔同時在建的劇場和會所也將為霸州發展戲曲經濟搭建華美的舞台。幾年來,霸州傳統戲曲的觀眾隊伍迅速壯大,霸州在全國戲曲界和戲曲愛好者的圈子裡名聲日隆,為霸州發展戲曲相關的文化、旅游產業培養了市場。
霸州的“中國自行車博物館”,是“無中生有”的產物。博物館中最早的500多輛自行車,不論哪個年代,英國的美國的還是中國的,沒有一輛與霸州有關。但霸州卻建起了國內第一個自行車博物館,也是河北省第一家“國字號”的文化場館。500多輛自行車來自20多個國家,有數百個品種,其中100年前英國生產的“小金人”,目前世界上僅此一輛,極其珍貴。
“中國自行車博物館”如今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展品也已走出霸州,在全國多地巡展。幾年來,霸州地區的騎行愛好者從無到有,隊伍已超千人,霸州一些知名品牌的騎行裝備銷售量直線上升,全國各地的騎行愛好者也不遠千裡來這裡“朝聖”。
文化事業不直接創收,卻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它滿足公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培養著文化產業的消費群體,培養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有這樣的認識,霸州才敢於花大力氣“無中生有”、“小題大做”,這種深刻啟示同時也在霸州文化建設的努力探索中得到了生動的印證。
文化場館設施一流,如何盤活資源、豐富內容、保持活力?
創新機制,讓文化惠民落到實處
一個縣級的文化場館,有啥看頭?在很多地方,即使設立了各種文化場館,也多地處偏僻,冷冷清清,門可羅雀。還有的,花大力氣蓋了高樓大廈,就沒了下文,成了文化“空殼”。
下決心花大力氣興建文化場館設施,難﹔能夠利用好場館設施把文化惠民落到實處,更挑戰霸州人的智慧。怎樣讓一流的場館設施發揮一流的文化服務功能,不讓場館變成空殼子?霸州人的思路是,創新機制,用好平台,把優質的經濟、文化和人才資源利用好。讓人、財、物各得其所,出現在最合適的部門和環節,發揮比較優勢,在有機協作中迸發出最大的文化效能。
縣級博物館所能調動的國家文物資源相當有限,但霸州人顯示了他們的智慧。
首先,將多個展館集中在一起,方便市民和游客一站式參觀訪問。霸州博物館(又稱華夏民間收藏館)將歷史博物館、民俗風情館、科技館、陶瓷收藏陳列館、書畫收藏館、中國自行車博物館等六個展館高度集成,將博物館建設為集休閑、收藏、文博、科普、教育等職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館。
其次,利用民間力量豐富館藏。由於資金限制,縣級博物館如果採用購買回收的方式往往難以收到高水准的藏品。霸州博物館則採用替收藏者保管、所有權仍歸收藏者所有的方式征集藏品,許多民間收藏者慕名而來。霸州中國自行車博物館、書畫收藏館、中華戲曲大觀園都採用這種方式,大大調動了民間力量,豐富了館藏。
作為戲曲之鄉,霸州卻沒有縣藝術院團。在養劇團和購買文化服務兩者之間,霸州人選擇了後者。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李少春大劇院自2006年投入使用以來,中國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天津京劇院等全國著名京劇院團都曾在此演出,京劇界名伶幾乎都曾在此獻藝。雙方是互惠的:這些院團在霸州排練不但不需要花錢租場地,還有一定收入,而霸州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高水平的戲曲演出。
在霸州的文化場館參觀,你會明顯感覺這裡的講解員隊伍年輕整齊,業務水平高。細心的人還會發現,她們胸前清一色都挂著“永成物業”的胸牌。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梁雪梅告訴記者,講解服務委托給專門的物業公司,讓物業公司培訓管理,能夠保證講解員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霸州宣傳文化部門的同志大多都在文藝方面有所專長,有的是資深戲曲票友,能登台演出,有的擅長詩詞書畫,獲得過各種比賽獎項。楊杰告訴記者,宣傳文化部門的領導干部必須懂文化、能做事,選拔干部要不拘一格,並讓他們有用武之地。自行車博物館館長張衛民原是李少春大劇院的場務,在一次自行車陳列展上擔任講解員,有關部門領導同志發現他講解生動到位,愛崗敬業,因此就調他來博物館負責管理工作。
除了政府持續投入,很多民營企業家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霸州的文化建設上來。政府敏銳地發現了企業家的積極性,成立“文化發展基金”,通過社會力量資助文化活動,使文化建設後勁更足。
在全社會文化場館設施建設方興未艾之際,如何加強文化內容建設,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持續的、高品質的文化服務成了亟待解決的新課題。這無疑需要發揮智慧,創新機制,實現文化服務的精細化管理。在此方面,霸州人搭建文化平台,巧用社會資源助力文化項目、豐富文化內容,創新文化部門人才管理模式,進行了極為有益的探索。
群眾文化熱情高漲,政府本可樂享其成,何必再下苦功?
文化建設,需要兩種自覺的高度合拍
霸州人的文化熱情究竟有多高?
在堂二裡鎮豐林村,我們見到了今年67歲的李寶見老人。他12年前退休後,辟出自家一半宅子,改建成露天舞台和文化俱樂部,又自掏腰包近3萬元,置辦樂器和道具,成立了“春芳”業余戲劇歌舞團。農閑時節,家裡幾乎天天晚上吹拉彈唱,夏季傍晚,三四百位觀眾把李大爺家的小院擠得滿滿當當。梆子、京劇、豫劇、歌舞和快板書,街坊鄰裡都能來兩段,他們還常到鄰村、鎮上乃至霸州李少春大劇院“巡演”。
目前,總人口不過60萬的霸州擁有扎根基層的4500余人的“文藝輕騎兵”,另有民間花會78道、文藝社團267個,京、評、昆、梆業余劇團152個以及歷史研究、詩詞、書法、美術等十大協會。霸州人對文化有著天生的渴望與熱愛,有人這樣形容霸州深厚的群眾文化土壤:“放下鋤頭上戲台,蘿卜白菜畫出來,田間廠房吟詞賦,公園廣場村裡蓋。”
老百姓能有這樣的“文化自覺”,政府正好放開手、得清閑,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何必沒事找事做?霸州政府偏偏“盯”上投入大、見效慢的文化建設,而且這一“盯”就是15年——從1996年以來,霸州連續15年保持“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的榮譽稱號。
從“九五”開始,霸州就將文化建設列入5年發展規劃。制定“十一五”規劃時,霸州的年財政收入隻有7.5億元,基本上是“吃飯財政”。但霸州將“建設文化名城”與“爭創經濟強市”、“打造和諧霸州”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目標共同推進,在河北省第一個將文化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的目標體系,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坐標中。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一階段,老百姓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進入新世紀以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將與物質需求並行不悖”,楊杰說,當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和政府的“文化自覺”碰撞在一起時,一切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文化建設就不再是一時的口號,而成為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
文化唱主角,把文化發展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以經濟發展帶動文化建設,以文化繁榮助推經濟騰飛﹔大力建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機制創新提高文化服務的社會綜合效應,在良好的文化事業基礎上發展文化產業,這是霸州文化發展高出一籌的重要經驗。
多年來,霸州的文化建設在這種創新的文化理念指引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搓麻打牌的人少了,唱戲聽戲的人多了,吃飽就睡的少了,散步騎行的多了。
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設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質,優化了經濟發展的投資環境。如今霸州老板談生意,第一站便帶客人參觀霸州博物館和李少春大劇院,請客人看戲聽曲。霸州的公共文化事業,日漸成為霸州招商引資的一塊“金字招牌”。霸州市財政收入從2005年的7.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3.5億元,文化建設對投資環境的改善,對經濟高速起飛起到了顯而易見的作用。
文化,對於一座城市究竟意味著什麼?
霸州人用敢於創新的精神書寫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文化,充盈著霸州人的衣食起居,孕育著霸州人的性格品位,更是結構著霸州這座城市的基因。
因為文化,一座新城正被重新建構著、成長著。
因為文化,一座小城的別樣未來值得我們期待!
上一篇: 河北三河發放“以獎代補”專項設備 |
下一篇: 河北廊坊舉辦數字文化產業投融資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