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河北
河北
河北肅寧:“四個覆蓋”帶來文化幸福
發布時間:2012-04-05 08:5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全悅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2-04-05

肅寧縣庄稼院藝術團在流動舞台車上為鄉親們演出。

中國文化報記者王連文 攝

    中國文化報記者王連文報道:“四個覆蓋隨民願,合作社春雨潤心田……心裡樂得像那八月的石榴合不攏嘴,日子過得像那九月的甘蔗一節比一節高。”這是日前記者深入全國社會管理創新唯一試點縣——河北省肅寧縣,在邵庄鄉王佐村村民自排自演的評戲《賣菜風波》劇本中看到的一段唱詞。 
    據了解,2010年5月以來,河北省肅寧縣通過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民主組織、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維穩組織全方位覆蓋,逐步建立起覆蓋整個農村社會管理的新服務網絡,有效解決了困擾農村發展的許多問題。特別是一年多來,隨著“四個覆蓋”向文化領域的拓展,原先分散自發的各種文化活動、文化組織被有效整合規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天天有、月月辦,文化惠民這篇大文章讓腰包鼓起來的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 
    群文活動遍地開花 
    農歷三月初“倒春寒”的夜風涼意襲人,肅寧縣肅寧鎮西北街村的村口馬路上,72名女秧歌隊員穿著村裡剛剛置辦的鮮艷秧歌服裝正跳得歡快。據西北街村黨支部書記宋龍會介紹,村裡成立了秧歌隊、鑼鼓隊、說唱隊,除了每天晚上例行的秧歌舞蹈表演,每月陽歷逢十的日子,各個文藝小分隊都出來表演亮相。“多虧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和宣傳部門幫著提供器材設備等支持,讓人們陶冶了情操、鍛煉了身體。” 
    初春的細雨擋不住邵庄鄉王佐村村民搞文化娛樂活動的熱情,在村文化大院四面大鼓“鼓陣”、十幾副镲奏出的鏗鏘旋律中,這邊獅子舞得威猛,那邊“韭菜秧歌”隊長武蘭弟帶著12名隊員踩著鼓點,扭起了貫穿著撒籽兒、栽種、鋤耥、收割、售賣、點錢等一連串韭菜種植收獲動作的“韭菜秧歌”。 
    據了解,近年來肅寧縣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農村文化建設,全縣9個鄉鎮、253個行政村相繼建立了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和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多數村都成立了大鼓隊、秧歌隊、小劇團。農民利用農閑時間排練節目、組織演出,圍繞展現家鄉新變化、倡導文明新風氣,創作了一大批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鄉土文藝作品,做到了大戲每季有、小戲每月有、鼓樂天天有。 
    建文化大院全票通過 
    3月23日上午適值邵庄鄉石連城村大集,肅寧縣庄稼院藝術團開著財政部、文化部配發的文化演出流動舞台車來到這裡,舉行“歡樂鄉村行”第68場下鄉演出,男女聲獨唱、方言群白朗誦、黃梅戲清唱等節目,給鄉親們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村黨支部書記石廣泉說:“村裡也有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不過藝術團更加專業的演出別有一番味道,特別是村裡的演員和特色節目也能上台表演,就更受大家歡迎了。” 
    在窩北鎮西柴村,“‘四個覆蓋’引領下闊步前進的西柴”大幅展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了村裡的變化。“正是在‘三議一行一監督’議事辦事規則下,‘為民做主’轉變為‘由民做主’,原先破舊的小學校舍才順利翻新為村文化大院,大大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總共投入3萬多元就能把文化惠民的好事做好、做實,這個錢花得值。”窩北鎮黨委書記哈寶鴻說。
西柴村黨支部書記徐盼道談到“四個覆蓋”帶給鄉親們的幸福文化事兒感慨良多:“文化大院的建設村民代表投票時全票通過。縣文化部門給配備的音響、點歌系統、無線麥克等設備,可是樂壞了大伙兒,大家在自家門口也能唱KTV了。文化惠民就是讓群眾在致富的同時樂呵起來。” 
    尚村鎮綜合文化站就設在內村,文化站的村民活動室內演出舞台、音響設備等一應俱全。活動室牆上“四個覆蓋 先進典型”的光榮榜內,內村5名“先進文化工作者”受表彰時的照片格外醒目。內村黨支部書記許根旺說:“這些都是組織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先進典型,都是村民自主選出來的。” 
    留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 
    一進付佐鄉西泊庄村,記者就看到文明牆以漫畫形式宣傳著《弟子規》、文化惠民等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的富民惠民政策。在西泊庄村村民活動室,幾名村民正聚精會神地吹“糖人”,面前的架子上插滿了“金雞報曉”“齊天大聖”“七品芝麻官”等各式造型的“糖人”。64歲的趙慶龍老人18歲就開始學這門手藝。“以前生活苦的時候靠這門手藝換餑餑養家糊口,現在生活好了,糖人兒變成了藝術品,這一門傳統技藝一定要保留下來。”說話間,一個“仙鶴背壽桃”造型的糖人兒已經吹就。 
    據了解,西泊庄村的“吹糖人”技藝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從清末的大師任大印開始至今已傳到第六代。第三代傳人楊寶坤1985年訪問美國時在迪斯尼樂園表演180多場,被美國人稱為河北“糖人楊”。 
    當記者來到已有60多年歷史的窩北鎮京劇社時,“領班”王傳英正在招呼這支由農民、醫生、會計和京劇專業演員等組成的隊伍“操練”。“多年來,窩北鎮京劇社營造了一種氛圍,老藝人自發組織起來以老帶新,為新藝人啟蒙,實際上成了早期人才培養的基地,裴艷玲等文藝名人就是從我縣走出去的。”王傳英說。 
    在梁村鎮北白寺村文化大院緊湊熱烈的奏樂聲中,武術戲《溪黃庄》鳴鑼開場。肅寧武術戲形成於清朝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末民初全縣尚有40多個村子能表演武術戲,目前卻僅有北白寺村“一枝獨秀”。武術指導尹炳武說:“武術戲不同於傳統戲曲武打,演員練的都是真功夫。武術戲好看卻難練,傳統技藝需要代代相傳。” 
    據悉,肅寧縣政府已啟動武術戲搶救整理工作,武術戲於2006年入選河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新創排打磨的《溪黃庄》劇目在肅寧縣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上一經亮相即受到群眾好評。 
    肅寧縣委書記安偉華表示:“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不能靠命令、靠灌輸,必須真正把舞台交給群眾,讓群眾成為主角,這樣農村文化才能煥發出強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京胡拉出的是農村的正氣,大鼓敲出的是農民精氣神,秧歌扭出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