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河北
河北
河海獅城 大運滄州
發布時間:2022-07-21 09:55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朱雪天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2-07-21

  河北省滄州市中心城區大運河河道形態獨具特色,該市正以中心城區31公裡大運河作為獅城精彩中軸線,建設運河歷史文化名城。

  滄州市圍繞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切實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城市品質提升的帶動作用,緊密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對沿線進行整體規劃設計。2021年,滄州市中心城區大運河文化戰略生態修復與通航(渤海路—海河路)建設項目獲批復,項目總投資8.6億元。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改善大運河兩岸生態環境,建設豐富多彩的大運河生態景觀廊道。同時,滄州市以承辦河北省第六屆園林博覽會為契機,2022年全力推進18個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225億元,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運河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游帶和助力鄉村振興產業帶。

  扎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近日,河北省委書記倪岳峰在滄州市調研時表示,要扎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全力加快滄州改革發展步伐,為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大運河自南向北貫穿滄州,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許多靈動氣息。倪岳峰先後到大運河南川樓古渡口、東光縣謝家壩遺址、東光鎮油坊口村、泊頭市文廟鎮尹庄村、南皮縣張之洞紀念館等地,實地察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倪岳峰表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要認真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實施好《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提升生態環境水平,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讓大運河文化帶更加流光溢彩、造福人民。倪岳峰還到子牙新河檢查防汛工作,要求各地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常態化排查各類水庫、行洪河道、防洪堤壩等重點部位,加強氣象監測,完善應急預案,確保安全度汛。

  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倪岳峰認真了解木板大鼓、鏨金浮雕、葫蘆烙畫、滄州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情況。他表示,要對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全面排查,建立清單名錄,有效保護和傳承各類非遺資源。要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勵傳承人通過各種方式傳授非遺技藝,擴大非遺影響,推動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吳橋縣是國內外知名的雜技之鄉。倪岳峰到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吳橋雜技大世界和鐵城鎮張鬆村,實地調研雜技藝術傳承與發展工作。倪岳峰表示,吳橋雜技是河北的一張國際化名片,必須充分發揚好、利用好。要傳承傳統技藝,堅持守正創新,抓好人才培養,吸引專業人才,不斷提升吳橋雜技的知名度。要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開發文旅產品,發揮帶動作用,推動雜技藝術和雜技產業繁榮發展。

  滄州鐵獅子被譽為“河北四寶”之一,是滄州的重要象征。倪岳峰來到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詳細聽取鐵獅子保護情況匯報。他表示,要充分征求專家意見,多方開展論證,採取更加科學的方法,把滄州鐵獅子這一寶貴遺產保護好、管理好。要加大對滄州舊城遺址的保護力度,處理好城市開發改造與遺址保護利用的關系,傳承發展好城市的歷史和文脈。

  書寫大運河文化建設的壯美篇章

  滄州,一座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城市。運河給滄州帶來千年輝煌,留下了寶貴財富。近年來,滄州主動接軌國家戰略,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3篇文章,在全國、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體現滄州擔當、打造滄州樣板。

  滄州市堅持規劃引領,以園博園、南川樓和朗吟樓、百獅園等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運河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游帶、助力鄉村振興產業帶,推動構建“河為線、城為珠、線穿珠、珠帶面”的融合發展格局,鋪展千年運河新畫卷。

  古老的大運河蜿蜒流淌,厚重的運河文化猶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滋養著沿線百姓。滄州作為一座運河古城,凝聚著大運河文化的精髓,承載著文化記憶。

  近年來,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進,國家、省、滄州市推動文化帶建設的規劃和政策相繼出台,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創造了重要機遇。滄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體指導思想,緊密對接國家、省上位規劃,對全域215公裡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風貌,對中心城區31公裡運河沿線整體規劃設計。著眼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全市形成了以《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為總綱,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交通體系建設等專項規劃為支撐的‘1+6’全域規劃體系。在此基礎上,滄州市提出將大運河作為城市精彩中軸線、建設運河文化名城的發展思路,將大運河規劃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加快推進園博園、大化工業遺存改造提升、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中心、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南川樓片區改造、百獅園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城市設計,形成中心城區完整規劃系統,通過打通運河綠廊、促進城河互動,推進城市轉型升級,再現運河繁榮盛景。

  大運河吳橋段9個運河驛站全部建設完工,驛站綜合運河沿線的歷史底蘊、人文典故、區位節點等,全線銜接吳橋運河綠道,展示運河沿線鄉村的特色風情,帶動運河沿線經濟、環境、文化、旅游綜合提升。

  大運河吳橋段的顯著變化,是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生動寫照。大運河流經滄州8個縣(市、區),沿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2021年以來,滄州市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豐富精神內涵,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統籌推進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滄州市始終堅持走保護優先之路,建設大運河文化保護帶。古建筑、文物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修復、保護是激活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一環。一年來,滄州從文物修繕、考古勘探等方面著手,對沿線176處文化遺產和375個非遺項目進行勘察摸底,建立保護名錄,加強對連鎮謝家壩、泊頭清真寺、呂宅、孫福友故居等重點文保單位的修繕,完成泊頭沉船考古挖掘、南川樓建設工地新發現沉船搶救性清理。一項項工作的扎實推進,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拓展大運河文化內涵和外延,展示大運河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

  滄州市始終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建設運河生態景觀帶。運河之美,美在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一致,美在沿線風景的點綴。滄州市持續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加快形成“林水相依、綠廊相連、綠塊鑲嵌、景色優美的綠色長廊”。始終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建設運河全域文化旅游帶。搶抓省第六屆園博會在滄州舉辦機遇,堅持全域統籌、配置發展資源,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域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實現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全域協同發展轉變,將滄州運河沿線文旅資源串珠成鏈。一方面,將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滄州大化工業遺存作為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的先期展示區,與園博園同步使用,構建運河沿線8省(市)非遺展陳體驗區,精心打造“大運河上永不落幕的園博會”﹔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契機,完成吳橋雜技旅游片區等18個特色項目,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滄州樣板。依托全域貫通的堤頂路,推出“運河古郡﹒匠心傳承之旅”“文武滄州﹒雜技醉心之旅”“又見運河﹒非遺精華之旅”3條大運河滄州段非遺旅游精品線路,滄州運河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

  讓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

  近年來,滄州市結合城市更新,深入推進中心城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並將此作為帶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與落腳點,建設運河歷史文化名城,推動大運河及沿岸華麗轉身,書寫河城互動新篇章。

  把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城市才更有特色。在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老面粉廠、鐵路給水所、蓮池、南川古渡等運河沿線的歷史遺存,也迎來新的生機。南川樓、朗吟樓等運河名樓的復建,更是讓留在典籍中的歷史文化有了實體承載,放大了特色文化的影響力。

  把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城市才更有魅力。城市更新是以人為中心的更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滄州市通過景觀展示、公共服務等功能,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使文化傳承生生不息,城市也更有人文底蘊,更有文化吸引力,市民也更加深了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

  把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要下足“繡花”功夫。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統一標准、統一風格,精心做好規劃設計。如大運河兩岸堤頂路和濱河公園步道的照明方案中,就將滄州鐵獅子、武術元素融入燈型,突出了滄州歷史文化特色。小處入手,作用不小。

  歷史上的滄州,曾有“漁唱樵謳聽不辨,人聲半在水聲中”的詩意棲居。如今,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城市更新,“一船明月過滄州”的詩意場景,將與現代城市生活相得益彰,促進城市精彩蝶變。(周鈞平 楊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