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了66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河北省推薦申報的“定瓷燒制:讓傳統技藝成為致富手藝”“衡水內畫:走出傳統工藝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贊皇土布:好手藝帶領婦女就業增收”“曲陽石雕:雕刻就業創業的幸福畫卷”“黃驊面花:面花裡的脫貧滋味”5個典型案例成功入選。
近年來,從“在提高中保護”到活態化傳承,從“見人見物見生活”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北非遺保護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個個非遺工坊的實踐案例,詮釋著傳統文化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經驗。
龍頭帶動產業發展
保定市曲陽縣素有中國“雕刻之鄉”的美譽,曲陽石雕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最近,曲陽宏峰雕刻非遺工坊的負責人劉玉峰幾乎每天都要下生產車間,與工人一起加緊趕訂單。“這是河北鑫特園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給我們工坊的600萬元的急單。訂單產品包括人物石雕、銅藝浮雕,需要50天內交貨。”劉玉峰說,“每逢河北鑫特園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遇到大活急活,都會將部分工程分包給我。”自從與該公司達成合作後,他的家庭作坊逐漸發展成一家雕刻公司,年營業額達3000萬元。2020年,劉玉峰的公司被認定為非遺工坊。
“通過與其他非遺工坊的合作,公司延長了產業鏈條,實現了互利共贏。”河北鑫特園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吳學儒說,如今與他們合作的能工巧匠有80多人,包括兩家非遺工坊,每年分發的工程量達3000多萬元。
河北鑫特園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是年產值超億元的國內雕塑旗艦企業。據悉,該公司於2022年被認定為“曲陽石雕非遺工坊”。近年來,該公司一直開展校企合作,培訓500余人次,聘用雕塑大師35名,安排高校畢業生、技工370名就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及研培計劃,承辦曲陽石雕研培活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實訓等活動﹔累計投入資金320余萬元助力鄉村振興、產業振興,帶動邸村鎮、曉林鎮8個行政村共811戶脫貧戶在鄉村振興中穩定增收﹔承擔曲陽縣邸村鎮人力資源培訓工作,先後幫助百余名農民和經濟困難人口掌握雕刻技能,使其收入明顯提高……
“在市場引領下,一方面自上而下,由龍頭帶動,一個個小作坊發展起來﹔一方面自下而上,一些個人作坊發展成了公司。這些公司就是非遺工坊形成發展的基礎。”曲陽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斌介紹。
曲陽縣非遺資源豐富,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項。其中,另一項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就是定瓷傳統燒制技藝。
我國宋代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燒制白瓷的窯場,其窯址在今保定市曲陽縣境內,因其在唐、宋時期隸屬定州,故稱“定瓷”。定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淨,薄而堅硬,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
曲陽縣靈山鎮崗北村人龐永克生於陶瓷世家,2020年被評為保定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曲陽定瓷代表性傳承人,現為曲陽縣永克定瓷坊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為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龐永克教徒授藝,培養出200多名定瓷專業人才。龐永克還幫助、指導他們創辦自己的定窯作坊,為他們創業及脫貧致富創造了良好條件。龐永克曾參加過曲陽縣政府部門組織的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活動,不僅增強了其開展課徒授藝、傳承定瓷技藝、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還開拓了視野和工作思路。如今,崗北村有定瓷作坊近70家,周邊的澗磁村、韓家村、靈山村等村庄也在大力發展陶瓷產業。
2020年,龐永克創辦的永克定瓷坊被曲陽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評為“曲陽縣非遺工坊”。2021年,龐永克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據悉,自2020年開始,曲陽縣大力推進非遺工坊培育工作,在系列措施推動下,非遺工坊數量不斷增加。截至目前,該縣擁有石雕、定瓷等非遺工坊207家,涉及11個鄉鎮81個行政村,是河北省非遺工坊數量最多的縣。同時,曲陽縣還組織了17家非遺工坊與脫貧群眾建立長期利益聯結機制,幫扶73個村近3000家脫貧戶實現穩定增收,帶動1.6萬人就業。
助力群眾就業增收
黃驊面花誕生在黃驊市南部羊二庄回族鎮一帶,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黃驊市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過去黃驊北部土地貧瘠,小麥產量很低,人們生活清苦。每逢年節,人們就把不多的小麥磨成面粉,蒸成壽桃、鯉魚等面花送給親戚朋友,圖個吉利。這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加之面花相比饅頭等口感較好,就被人們逐漸接受,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但由於面花制作費時費力,“身影”漸漸模糊。為了保護這項飲食文化,黃驊面花在2009年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年,河北帝鑒食品有限公司設立了黃驊面花制作非遺工坊,通過傳統技藝研究、黃驊面花制作技能培訓、產品設計提升、展示展銷能力培訓等形式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多年來,工坊招工一直秉持對下崗人員和殘疾人傾斜優先、待遇優厚的原則,先後安置下崗工人和殘疾人50余人就業,助殘70余人,為100多位困難人士提供就業崗位。
黃驊面花制作非遺工坊還常年開展“傳統技藝進農村、進校園”等活動,增加了人們對中華傳統民間技藝的認知,更為黃驊面花技藝的進一步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
截至2021年年底,工坊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10期,培訓300余人次,其中175人取得合格證書。他們有的在黃驊面花制作非遺工坊工作,有的回鄉自主創業,創立了自己的面花品牌,為面花行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河北省贊皇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原村土布紡織這項傳統手工技藝在這裡完整地傳承了下來。2013年,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贊皇原村土布的第三代傳承人,全國人大代表、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土布產業的創新發展。
在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內,擺放著農家織布機和各式手工花布,幾位織娘正坐在那裡紡線。手撫散發著棉花味道的土布,“家家紡車轉,戶戶機杼聲”的場景彷佛又重現眼前。崔雪琴說:“我積極保護傳承土布紡織這一傳統技藝,帶領村裡的姐妹們共同致富,這是我的責任。”
10多年前,崔雪琴借款購置了10台木紡車、5台木織布機,帶領60多名農村中老年婦女建起全省第一家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開始了土布扶貧的故事。
近年來,贊皇縣在原村土布文化產業園建起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在劉家庄、千根、曲江、東白草坪、杜庄5個村建設了5個非遺就業工坊,負責紡織原村土布、加工原村土布產品、組織當地村民參加土布紡織技能培訓、安排村民在工坊就業。另外,贊皇縣營銷團隊還積極參加在意大利、法國以及中國深圳等舉辦的國內外大型展銷會,開啟電商銷售模式,讓更多人了解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術,使原村土布有了國際范兒。
堅持創新做好傳承
衡水內畫是一種鼻煙壺內壁繪畫技藝,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邊地區,作為我國獨有的民間工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衡水內畫號稱冀派,與京派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創始人王習三是京派老藝人葉仲三之子葉曉峰、葉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紀50年代末,王習三熟練掌握了京城“葉派”的內畫技法後,將中國畫中的工筆“撕毛法”引入鼻煙壺內畫。他自創了冀派內畫的特殊工具金屬杆勾毛筆,即“習三彎勾筆”,筆杆直彎,可隨意改變方向。
衡水習三內畫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自勇說:“內畫發展的基礎是從業人員整體水平的提升。提高內畫人才素質成為制約冀派內畫未來發展的關鍵。”
作為冀派內畫的排頭雁,王自勇的父親王習三早在1996年就依托公司,成立了衡水習三內畫藝術培訓學校,由習三內畫院的高級畫師授課,培養內畫人才。此外,在培養傳人的同時,冀派內畫也探索了一條“以博物館促進非遺保護”的特色道路。衡水習三內畫藝術有限公司先後在衡水、石家庄、北京建立了3家不同規模的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宣傳內畫知識,不定期地舉辦展示活動。這些博物館也成為展銷一體的藝術平台,滿足大眾觀賞、互動、體驗、購物的多重需求。
對於此次入選“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王自勇表示,衡水內畫非遺工坊將以此為契機,提升產品設計、創新營銷思路、打造過硬品牌、拓展銷售渠道,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非遺,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內畫技藝,衡水市內畫藝人宋雲飛探索出了“互聯網+內畫”的宣傳模式,給這項傳統文化注入新鮮活力。宋雲飛介紹:“近年來,我陸續在抖音、快手、臉書等網絡平台發布教學及藝術欣賞內容的視頻數百個,既讓青年人了解這項冷門藝術,也帶動了不少農村藝術愛好者積極投身創作中,並為貧困人群開出了一條‘藝術脫貧’的路子。”
創建內畫小鎮、打造非遺工坊、帶動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衡水饒陽縣依托“內畫小鎮”建成劉暉內畫藝術院、劉暉民俗園兩個鄉村旅游特色點,召回流失的藝術人才近百名,累計吸納脫貧就業人員300多人,帶動78戶脫貧戶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7000元提升為1.75萬元,依托互聯網建立網絡銷售平台,創收達520.4萬元。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王蓉蓉說:“近年來,河北相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建設由各級文旅、人社、鄉村振興部門認定的非遺工坊572家,設立了8個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10個省級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帶動的脫貧人口數達到43637人,線上線下傳統手工技能培訓每年約14.7萬人次,建立了超過600家網絡店鋪,不斷增強非遺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非遺已成為帶動河北省農民增收、拓展農村就業渠道的增長點。(王凱東 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