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湖北
湖北
湖北黃石:文化助力資源型城市轉型
發布時間:2012-04-16 08:5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全悅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2-04-16
    中國文化報記者王立元報道:4月的南方,春深似海。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姜福村的農家書屋,窗外遠山疊翠、油菜花黃,屋內幾位村民在靜靜地讀書。陽新縣是黃石這座以工礦聞名的城市所轄的一個貧困縣,但這裡的小山村卻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而這隻是黃石市進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的一個小小的例子。 
    城市在文化建設中嬗變 
    面積8.4平方公裡的磁湖,位於黃石市區的中心。站在瀕臨磁湖的人民廣場,環視四周,可見一座座嶄新的樓宇拔地而起,這一片投資近30億元、佔地2000多畝的文化、旅游、教育、科技聚集區,是黃石精心打造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標——“文化半島”。黃石圖書館新館就位於這裡,該館館藏圖書83萬冊,全面實現數字化管理。讀者抵達圖書館後,借助自助設備,完成借書、還書,均隻需十幾秒。讀者還可以通過網絡,查閱館藏電子資料和湖北師范學院、黃石理工學院兩所高校的電子文獻,其中電子圖書100萬種、電子期刊5000種。 
    在黃石市委書記王建鳴的眼裡,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一次集機遇、理念、規劃、創新和責任於一身的文化之旅,文化黃石將進行一次全新的嬗變。現在,黃石市市民可以免費參觀文化場館,在線瀏覽黃石市圖書館的館藏圖書,到就近的社區、鄉鎮的文化站和文化室,免費上網、看書、讀報。城區的低收入居民和農民工,能享受城市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優惠的“特殊待遇”。公共文化機構經常組織適合特殊人群的各類文體活動,並開展面向農民工的文化培訓等。 
    廣泛覆蓋的公共文化空間,不僅僅包括完善的城市公共文化設施,還需要建設網絡健全、功能合理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黃石所有縣市已實現縣縣有“館”,大冶、陽新通過改造提升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達到部頒三級以上標准。28個鄉鎮全部完成綜合文化站的新(改)建,773個村建成標准文化室和農家書屋539個,135個社區建成文化室82個。 
    黃石市市長楊曉波說,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的提高,必將全面提升黃石市民的文化素養,以及城市的文化個性、品位和內涵,最終確保黃石具備更強的持續發展能力。 
    彰顯地方特色文化魅力 
    黃石市工業文化底蘊深厚,3000年前,先人就曾在此爐冶,留下了世界著名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100年前,民族工業先驅張之洞在這裡創辦了大冶煤鐵廠,開辦元華煤礦﹔1907年湖北華新水泥公司成立,開啟了中國現代工業文明。這片原本富集著銅、鐵、煤等豐富礦產資源的土地,如今卻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困境,而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成為黃石轉型發展過程中借力的重要元素。 
    作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之一,黃石市制定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7項創建任務:一是擦亮特色文化品牌——礦冶文化,確定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黃石國際礦冶文化旅游節,弘揚礦冶文化﹔二是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文化半島”,以市圖書館、群藝館、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廣電中心為基礎,加快建設黃石文化體育活動聚集區﹔三是唱響“地方戲”,實施非遺項目“西塞神舟會”保護和傳承工程,以國家級非遺項目“陽新採茶戲”打造中國採茶戲之鄉,並打造大冶中國武術之鄉﹔四是打造“體育之城”。依托黃石國家乒乓球訓練基地和黃石籍體育明星效應,每兩年舉辦一屆國際乒乓球節,積極組織和承辦各類體育賽事,廣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五是建設黃石工業遺產片區,整合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華新水泥廠舊址、大冶鐵礦天坑等工業遺產,全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六是弘揚紅色文化,以龍港革命舊址、大冶兵暴舊址、紅三軍團革命舊址為重點,加大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做大做強紅色旅游﹔七是培植特色品牌文化,加大“一縣一品”文化品牌創建力度,加快企業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 
    現在的黃石市,上到市級博物館,下到鄉鎮文化館,特色文化的氣息感染著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博物館陳列著黃石的採礦史,文化館收藏著陽新布貼等非遺作品。走進陽新的村子,可以聽到農民閑暇時哼唱採茶戲﹔在大冶市陳貴鎮,由農民組成的舞龍隊已經走出國門,並在國際上獲獎。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創建 
    南岳社區位於黃石市楓葉山下,總人口7188人。社區中有華新集團、港區建設局等單位。社區經常組織各單位參加各種形式的文體展示、競賽活動,促進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湖北師范學院的志願者與轄區內的困難家庭結對,40名青年志願者與社區10多名貧困學生在社區多功能文化活動廳簽訂了“一對一”扶貧助學協議書,輪流開展“一對一”的幫教服務,每周義務幫扶時間不少於兩小時。 
    怎樣在公共文化建設中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是許多地方和部門都在思考的問題。黃石市的理念是,創建工作不能脫離群眾,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是成功與否的重要保障。黃石市積極促進重點工礦企業與政府、社區攜起手來,如黃石市十五冶公司與十五冶社區共建,其創建經驗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華新水泥與所在轄區南岳社區共建,使南岳社區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大冶有色與下陸區政府協作,支持所在轄區銅花社區文化建設,並准備興建銅花文化廣場﹔大冶鐵礦主動與鐵山區合作,將原鐵礦中學地塊轉讓給鐵山區建設文化館、圖書館﹔勁牌公司支持大冶市公共文化建設,准備投資1億元興建大冶文體活動公園。 
    此外,黃石市還積極爭取社會賢達、“先富”人群支持公共文化建設,其中大冶市大箕鋪鎮頂壢腦村的曹祥金捐資800萬元支持村庄和文化建設,建成了投資80萬元的村文化活動中心。大冶有色、新冶鋼等一批企業組建的文藝隊,不僅是企業宣傳文化工作的主力軍,也是文化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廣泛爭取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黃石市通過了《關於推進黃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意見》,其中有6條政策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黃石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正在這片曾因礦產、工業而色彩斑斕的熱土上悄然繪制新的絢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