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湖北荊州擁有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享有“楚國故都、三國名城”美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楚文化的鼎盛地、三國文化的薈萃地、長江文化的展示地和紅色文化的富集地。荊州地處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游,擁有長江徑流裡程483公裡,居全國沿江地市州之首,是湖北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點區段。
“荊州市委、市政府把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列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荊州段)建設保護的首要任務。”荊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介紹,荊州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路徑,竭力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做好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荊州深入實施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通過3年持續推進,荊州在大遺址保護展示、古城保護利用、荊楚文化遺址考古與研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方面成績顯著。
在此期間,荊州全力推進荊州大遺址保護立法,推進編制《荊州城牆文物保護總體規劃》《楚紀南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雞公山遺址保護規劃》《湘鄂西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等,進一步完善大遺址保護利用規劃體系﹔實施荊州城牆保護性修繕,使荊州城牆頂環步道實現貫通﹔荊州城牆西城牆保護修繕工程入選2023年度湖北省優秀文物建筑保護利用項目﹔石首走馬嶺遺址入選第二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爭取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實施楚紀南故城東城垣南段保護修繕、雨台山墓群環境整治等一系列保護展示利用工程。
荊州還在闡釋荊楚文化、做好文旅融合以及生態與文態雙重保護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
以文為脈、提煉主題,讓歷史照進現實。2023年,荊州舉辦首屆楚文化節,以“傳承創新 楚韻荊州”為主題,精心設計推出楚史展覽、楚藝大觀、楚戲匯演、楚肆趕集、楚地尋游五大板塊11項系列子活動,展示了楚國故都的深厚底蘊和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外,在楚文化傳承發展論壇暨第五屆楚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內外上百位楚文化專家學者齊聚荊州,共同研討楚文化的淵源與流變,形成了“楚國八百年,鼎盛在荊州”的學界共識,明確了“讓楚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努力方向,為荊州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文化效益。
讓文化“遇見”科技,激活文旅市場。位於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的荊州方特東方神畫,以中華歷史文化傳承為主題,融合荊楚文化特色,推出“伴你飛翔”項目特別版,運用數字3D技術,將北宋名畫《千裡江山圖》立體還原在擁有4K分辨率的巨型球幕之上,帶領游客身臨其境感受青綠山水的磅礡氣勢和傳世畫作的風採。園區內的AR劇場表演《屈原》,以全息投影技術營造的逼真場景和舞台效果,生動再現了荊楚文化名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家國情懷。憑借獨特的“文化+科技”理念,荊州方特東方神畫開園以來接待游客超1000萬人次。
既保護文態,也保護生態。荊州沙市洋碼頭文創園位於中心城區,南臨長江,北靠荊江大堤。洋碼頭因過去洋船停靠如織、對外貨運繁忙而得名,但歷經歲月變遷,已不復當年風採。2016年,荊州市政府按照長江大保護要求,投資16.58億元,啟動柳林洲大市場至沙市洋碼頭生態修復與保護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
沙市洋碼頭文創園前期工程負責人洪明安介紹,項目在前期籌備中就明確了保留建筑風採、還原歷史風貌。經過艱難的整治改造工程,如今的沙市洋碼頭文創園已被打造成集文化展示、創意工坊、旅游休閑、濱江觀光、運動健身、文創空間等多種業態於一體的長江商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在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看來,擁有1061公裡長江岸線和“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省地理稟賦獨一無二。從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到信息科技文明,湖北擁有豐富和完整的文明譜系,是落實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先行示范區的理想之地。
傅才武建議,就荊州而言,可以突出紀南古城(荊州大遺址)和荊州非遺傳承保護項目,打造荊風楚韻的楚文化主題,發揮楚文化在世界古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作用。(瞿祥濤)
上一篇: 百名亞洲旅行商齊聚武漢共探入境游發展新路徑 |
下一篇: 湖北面向高校新生發放文旅禮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