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錦繡長江”非遺展示活動在湖北武漢落下帷幕。作為長江文化藝術季重要內容之一,本次活動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武昌區人民政府承辦。6天裡,通過展覽展示展演及體驗活動,全面呈現了長江流域非遺的魅力,以及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成果。
這是一次長江流域非遺精品的薈萃,傳遞了錦繡長江的神韻。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為大觀。在武漢市四美塘文化公園總面積1萬平方米的展館內,來自長江干流流域和長江經濟帶區域13個省區市的360多名非遺傳承人攜210個非遺項目超萬件展品盛裝亮相。參展項目中,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有11項,國家級非遺110余項,覆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體育、游藝與雜技、美術、醫藥等多個領域。
展覽分為“長江情懷”“感知長江”“品味長江”“樂賞長江”四大板塊,指尖的技藝、舌尖的美味讓人流連忘返。其中,序廳“長江情懷”展示了長江干流流域和長江經濟帶區域13個省區市的17件特色非遺作品,從藏族唐卡、蜀錦、大足石雕,到青銅編鐘、東陽木雕、龍鳳旗袍等,充分體現了長江流域非遺資源數量大、覆蓋廣、種類多、民族氣息濃的特點。
這是一場傳承與創新的對話,傳統非遺正在新時代煥發新風採。
安徽太平猴魁制作技藝傳承人、國家一級茶藝技師方麗彥是一名“95後”青年茶業工作者,為了讓家鄉的茶文化走得更遠,她辭掉深圳的工作,回到山裡扎根,開電商、拍視頻,在傳承中創新。“太平猴魁和奶茶的融合正在進行中,未來還有無限可能。”她說。
傳統植物染料染色技藝是湖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們的作品也在繼承和創新中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比方用柿子漆做的垂帘、植物染的菩提子手串等。”傳承人黃榮華說,希望借此機會和更多非遺傳承人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推動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參展作品中,茯苓做的耳環、祁門紅茶做的茶含片、成都蜀錦制成的新中式服裝等,把非遺老物件玩出了新花樣,讓人眼前一亮。
這更是一個屬於群眾的盛會,非遺技藝從人民智慧中來,自然也要與人民共享傳承創新成果。
“非遺在社區﹒武漢剪紙展”中的《黃鶴歸來》《百鳥朝鳳》《江天萬類競自由》等作品吸引了大批觀眾前往欣賞,這些作品由武漢剪紙傳承人及社區群眾合作完成,主題鮮明、品種多樣,折射出武漢剪紙帶給人民群眾的美好日常,更激發出大家參與非遺傳承的熱情。“非遺正青春——武漢大學生非遺創意設計及作品展”展出武漢地區部分高校青年學子的非遺文創作品,為非遺傳承增添了青春力量。孩子們最愛的是有趣又長知識的非遺研學課堂,6位非遺傳承人帶著大家體驗了漢繡等項目,現場氛圍熱烈。
展館外場同步設置了“非遺就是生活﹒武漢美食市集”,濃濃的人間煙火氣吸引觀眾排起了長隊。武漢吉慶街、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黃鶴樓等武漢知名街區和景點也加入到本次活動中,30多項豐富多彩的非遺展演和體驗活動在社區居民、景區游客身邊上演。
美好非遺,線下雲端共賞。本次活動還推出以“雲游長江 非遺共賞”為主題的“雲”上非遺活動,通過雲端展播、直播、即時互動等方式拓展傳播范圍,並邀請非遺傳承人做客直播間講述非遺故事,讓公眾足不出戶即可領略長江流域非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