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是1200多年前的唐代大詩人王維為襄陽所作的“文旅推介”。襄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荊楚文化重要發祥地、三國文化之鄉和漢水文化核心區之一,文化遺產豐富,英雄人杰輩出。近年來,襄陽市錨定建設“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國內外知名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基地”發展目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襄陽好風日”文旅品牌影響力不斷攀升。襄陽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產業發展之路,其實踐探索和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以珍視敬畏之心,做強文化優勢,激發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襄陽境內文化形態多元、文化遺存豐富、旅游資源富集。襄陽在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推進文化挖掘和成果轉化,進而增強文旅發展內生動力。
一是立法保障,通過立法保障推動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襄陽先後出台了《襄陽古城牆保護條例》《襄陽古城保護條例》《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及專門規范古山寨保護的《襄陽市古山寨保護條例》等,統籌文物保護、風貌提升、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綜合管理、文化旅游“一盤棋”,形成文化遺產保護“全民共識”。
二是專業保護,做到頂層規劃、分步實施。近些年來,襄陽結合實際,按照“總、專、詳”相互融合銜接的規劃編制體系,先後編制完成了《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襄陽古城旅游總體規劃》《襄陽古城保護提升實施系列規劃》《襄陽古城保護與發展三年提升計劃(2021-2023年)》等各類規劃,正在加快制定《襄陽古城保護與利用三年發展計劃(2024-2026年)》﹔統籌國家、省、市資金1.1億元,對全長7300米的襄陽城牆實施了保護性修繕和搶險加固工程20余項,再現了襄陽古城的巍峨雄姿。
三是創新展示,多維度展示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發展成果。通過文物陳列布展、文物主題游徑建設、研學教育、文創產品開發等方式,強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推動具備條件的文物建筑全面對外開放。依托單家祠堂、長門、仲宣樓、襄王府等4處文保單位打造文化場館,讓沉睡千年的歷史文物與游客跨時空相會﹔依托小江西會館,建成開放了襄陽傳統漆器博物館,引入非遺傳承人長期免費開展非遺漆藝研學培訓,弘揚襄陽漆藝文化﹔依托撫州會館加快建設襄陽萬裡茶道申遺博物館,已完成藏品征集和陳列布展,即將開放。
四是活化演繹,讓更多文化文物資源活化為旅游產品。加快推進襄陽古城保護和利用,推進“萬裡茶道”“明清城牆”申遺,積極推進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推進鳳凰咀和雕龍碑文化遺址公園建設﹔建成開放“鳳林古渡”“水淹七軍”、襄水源、習家池等18個主題文化公園﹔依托國保米公祠打造夜游項目,供游客感受宋風雅集的魅力﹔完成漢江、襄水和護城河三水連通和美化亮化,復現了漢江、護城河、古城牆三位一體的壯麗景觀,沿途成為襄陽古城的重要旅游觀光線路。深化文物、非遺文創產品開發,推進博物館原創IP和非遺工坊建設,積極組織開展非遺宣傳周、“非”要“遺”起玩等創新性傳承活動,舉辦華僑城“非遺市集”,設置非遺傳習體驗項目,增強市民游客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拓寬文旅融合新路徑。
以創新融合之力,做大產業市場,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在大眾旅游從觀光旅游向集休閑、度假、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旅游轉變的趨勢下,襄陽市積極優化文旅產業布局,打造彰顯襄陽文旅特色和優勢的產業體系,重點構建以襄陽古城、古隆中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體驗,以華僑城、東津文旅新城等為引領的現代都市休閑和以堰河村、堯治河等為代表的新興農文體商旅多業融合三大主線,以文旅引領復合產業鏈式發展,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並舉,不斷引入新項目、完善新業態、創造新需求、豐富新供給。
一是項目建設不斷推陳出新。華僑城打造出奇趣童年親子樂園、親子酒店、奇妙鎮、奇幻谷等“四園一鎮七酒店”多元化業態布局的休閑度假區﹔關聖古鎮、魚梁洲中央生態公園、襄城馬術俱樂部、南漳野生動物園、古城管家巷歷史文化商業街區等重點文旅項目相繼建成開放,被稱為襄陽版“清明上河圖”的襄水街濱水生態藝術街區、古韻與現代交融的峴首山景區等重磅項目,已於國慶節前開園迎客,成為促進全市文旅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多域融合實現聯動增效。襄陽市出台地方標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成22家A級旅游景區式村庄,推出204家星級農家樂和旅游特色餐廳﹔召開了2024漢江流域茶文旅融合發展大會,推出多條“茶”主題旅游線路,帶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堰河村,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強村富民等做法受到上級部門充分肯定,被確定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先進典型。
三是完善業態持續豐富供給。近年來依托唐城、漢城等影視旅游基地,吹響了“文旅+影視”發展的號角。據不完全統計,《妖貓傳》《影》《九州縹緲錄》《上陽賦》《圖蘭朵》《慶余年2》等120多部熱映的影視劇作品在襄陽取景拍攝,《你好,李煥英》更是帶火襄陽三線工廠工業游。唐城景區打磨升級《大唐倚夢》夜游項目,古隆中景區推出“智武雙全”三國演武秀等節目,棗陽市推出的《尋夢大漢﹒漢頌》入選全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白+黑”“深度游”成為主流,襄陽歷史文化元素正愈發受到市內外游客的追捧和青睞。
以主客共享之誠,做優公共服務,構建現代旅游休閑新模式
襄陽市持續推動公共服務資源聚合,推進從“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實現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共享,為打造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夯實基礎。
一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拓展利用城市河濱休閑廊道旅游功能,全市新建成並開放襄陽戲曲藝術博物館等25家民間文化展館、17座城市書房。市區范圍內近2000座免費的公共廁所全部可在導航地圖中一鍵搜索,解決市民游客如廁之急。全城主次干道全部設有清晰醒目的景區景點標識標牌導引系統,引領游客探索襄陽的“指南針”隨處可見,讓游客暢享愉快的旅行體驗。重要節假日期間,襄陽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停車場近3萬個車位向社會免費開放,緩解節日期間停車難題。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和文體場館逐年穩步增長,這些公共服務設施既是展示城市文化和建設成就的“金名片”,也連接著本地居民的“美好生活”與外地游客的“詩和遠方”,襄陽因此被網友親切戲稱為“最適於窮游的城市”。
二是立足特色打造藝術精品。用文藝彰顯文化魅力,以精品講好本土故事,創作打造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豐潤的文化滋養。推出襄陽花鼓戲《遠山豐碑》、湖北越調《滾燈謠》、現代豫劇《黃河絕唱》等具有襄陽文化特色、奏響時代強音的精品劇目和藝術作品。
三是廣泛開展文體賽事活動。襄陽創新開展閱讀推廣、藝術普及、時尚演藝、品牌節賽等活動,形成天天有活動、周周有精彩、月月有特色的濃厚氛圍,襄陽還將各類文體賽事活動辦進景區、辦進街區、辦進商圈,讓大型文體賽事活動成為游客與襄陽“結緣”的重要理由,並留下“下次還來”的美好向往。襄陽馬拉鬆至今已辦4屆,辦賽成效逐年顯現,被中國田徑協會譽為“金牌賽事”和城市品牌傳播經典案例,已成為襄陽亮麗的城市名片。(袁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