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國慶中秋假期,湖北武漢文旅市場熱力奔涌。黃鶴樓前,身著漢服的游客與“黃鶴仙子”巡游隊伍不期而遇,歡呼聲此起彼伏﹔東湖綠道上,騎行者的身影匯成流動的彩色線條,游船碼頭旁,手持風車的孩童在隊列中嬉笑玩鬧﹔江漢關鐘樓下,打卡的游客迎著江風歡笑,華燈初上時,江灘的中秋燈籠如星河漸次點亮……攜程平台數據顯示,假期武漢位列國內十大熱門旅游城市第六位,整體旅游訂單量同比增長20%。
單一的數據雖不足以描繪全貌,卻如同一個生動的縮影,映照出武漢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處,早在明末清初便是人口稠密、商賈雲集的商貿重鎮與人文薈萃之地。至清干隆後期與嘉慶年間,武漢作為“戲曲大碼頭”已初具雛形。1861年漢口開埠後,武漢迅速發展為“華洋並立”的現代都市,“戲曲大碼頭”也日益繁榮,留下了“貨到漢口活,戲到漢口紅”的美譽。
時光流轉,武漢“戲曲大碼頭”的影響力持續深化。近年來,武漢扎實推進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累計創作50余部藝術精品。其中,京劇《母親》榮獲文華表演獎,雜技節目《揚帆追夢﹒浪船》摘得金菊獎。武漢還成功承辦了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琴台音樂節、武漢國際雜技節也已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盛會。此外,人才培養薪火相傳,武漢楚劇院演員余維剛斬獲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使武漢獲此殊榮的藝術家累計達到12人次。
以身為槳,破浪追夢。近日,雜技節目《揚帆追夢﹒浪船》作為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八屆文華獎參評節目,圓滿完成演出。該節目創意源自經典雜技《浪橋》,通過創新性地將雙浪橋與地面翻接動作有機結合,並借助光影變幻與音樂烘托,生動呈現“乘風破浪”的震撼場景。來自四川南充的王先生帶著妻子和女兒一同觀看後說:“畫面太有沖擊力了,女兒一直在旁邊鼓掌叫好,看完還念念不忘,說想再看一遍。”
“戲曲大碼頭”同樣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高地”。武漢持續完善“12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積極推進武漢圖書館新館、武漢戲曲藝術中心的建設,並已建成開放武漢美術館(琴台館)、漢劇博物館、東西湖文化中心、青山區圖書館新館等8個重點文化場館以及100家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空間,實現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同時,武漢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組織開展“武漢之夏”“百姓明星”等文化活動超過1500場次。
今年暑期,由武漢市群眾藝術館與武漢人民藝術劇院聯合主辦的2025年武漢市青少年美育與戲劇藝術普及推廣班,在全市9個城區文化館同步展開。從初次集結到最終在舞台上精彩綻放,270余名少年兒童在戲劇演繹中學會表達,在團隊協作中學會體諒,在共同創作中學會合作。武漢市群眾藝術館黨委書記、館長胡懷存說:“我們欣慰地看到戲劇的種子已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館院合作模式,讓藝術普及惠及更多市民家庭。”
在提升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水平方面,武漢將城市更新與文脈傳承相結合,推動漢口歷史風貌區、武昌古城等傳統地標實現提質升級,助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邁向更高水平﹔不斷加強考古發掘與研究,黃陂盤龍城遺址獲評國際博物館協會“世界最佳遺產項目”﹔系統保護與利用革命文物、紀念設施等紅色資源,積極發展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館游與紅色旅游,使武漢的文博場館成為新型旅游吸引物,年接待觀眾突破1000萬人次。
武漢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周潔介紹,集團正立足武漢豐厚的文旅資源,圍繞將文化家底轉化為旅游爆款、讓老建筑煥發新魅力、使文旅產品成為城市名片、把景觀資源打造成休閑勝地等一系列目標,持續做優“文旅+”大文章,不斷解鎖文旅消費新場景與新玩法。
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與相互賦能,有效推動了武漢文旅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市場主體的持續壯大,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娛樂業新登記企業數量同比大幅增長387%,增幅位居各行業之首,武漢日益成為文旅企業投資興業的熱土。
近年來,武漢通過整合黃鶴樓公園、知音文化旅游區等核心資源,著力打造“一橋兩山”文旅核心區﹔木蘭湖旅游度假區獲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江漢路步行街、楚河漢街等項目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跟著春晚游武漢”“相約春天賞櫻花”等系列活動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IP。2025年上半年,武漢市游客接待量與旅游總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和16%。
“演藝經濟、賽事經濟、賞花經濟等熱點頻現,文旅市場呈現出欣欣向榮、活力涌動的新氣象,武漢正加速從文旅大市向文旅強市邁進。”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黨委書記、局長章建育說。(瞿祥濤)
上一篇: |
下一篇: 湖北A級旅游景區國慶中秋假期接待游客超2036萬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