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黑龍江
黑龍江
“探秘小興安嶺”自駕線路 現實版森林“桃花源”
發布時間:2020-09-24 12:42 來源: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 2020-09-24

  今秋,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以“龍江金秋﹒多彩油畫”為主題,推出10條精品自駕游線路,18日推薦“探秘小興安嶺”自駕游線路的特色資源、行程安排與美食購物體驗。

  “探秘小興安嶺”自駕游線路由哈爾濱出發,一路向小興安嶺進軍,串聯由哈爾濱到綏化,伊春自駕廊道的森林、濱水等生態景區,中俄邊境口岸及界江黑龍江秀美風光等景區、景點,抵達小興安嶺密林深處,如同走進了現實版的森林“桃花源”,每一站都有新的驚喜與發現,可以看到小興安嶺層次豐富、多變的不同側面。

  線路安排:哈爾濱——綏化——鐵力——伊春——豐林——湯旺——嘉蔭——蘿北

  行程體驗 

  1.哈爾濱

  哈爾濱,是這次旅行的起點。解鎖哈爾濱美景,有一萬種打開方式:沿著中東鐵路的痕跡,了解這座城市的百年現代史﹔打卡中央大街,體驗正宗歐陸風情﹔穿行在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一探老哈爾濱人的市井生活……

  2.綏棱林業局

  行程的第二站,途徑綏化來到小興安嶺的腳下——綏棱林業局,可以初探小興安嶺的芳顏。坐落在小興安嶺西南麓群山腳下的綏棱林業局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城林相依,保留了濃濃的森工符號:綏棱林區博物館將林區70年的發展歷程保留在一草一木以及民俗老物件中,森林小火車觀光游、植物公園等林區特色應有盡有。

  3.伊春鐵力市

  穿越重重林海,一路向東北,抵達黑龍江省的中心地帶——伊春鐵力市,東枕大興安嶺,境內群山環繞,超過千米的高峰便有13座,小興安嶺的主峰——平頂山也坐落於此,桃山懸羊峰,鐵力透龍山、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等奇峰疊翠之景應運而生。

  4.伊春

  程來到第四站——伊春,這裡擁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鬆原始林,被譽為“紅鬆故鄉”,森林覆蓋率達83.8%,無愧“林都”美名。俯瞰下去,紅鬆在伊春大地鋪展開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恍如森林中的“桃花源”。

  伊春豐林縣可游、可玩的景點眾多,以五營國家森林公園最為出名,這裡保存了最完整的紅鬆原始森林,暢游其間如同享受一次“森林浴”。此站的夜間休息,強烈建議到五營汽車營地休整一下,房車、木質別墅等多種舒適選擇,讓你夜宿森林時安心享受星辰大海與純淨“森”呼吸。

  5.唐湯旺縣

  旅途的下一站,來到湯旺縣,這裡的森林與別處很是不同,青翠之間奇石遍布,一如科幻電影的拍攝基地,神秘、古朴,引人向往,值得一游。

  進入此行的尾聲,中俄邊境小城嘉蔭,既有不輸江南山水風光的茅蘭溝森林公園,也有波瀾壯闊的中俄界江黑龍江,乘船游覽恢宏壯美的黑龍江,遙望對岸的俄羅斯村落,上岸後品嘗一頓地道的漁家樂,不亦樂乎。

  6.中俄邊境口岸蘿北

  沿著黑龍江的水流,來到探秘小興安嶺的最後一站——中俄邊境口岸蘿北,黑龍江江心之島——名山島,島上的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完整記錄了黑龍江流域的生態及歷史文化。

  重點景區推薦

  1.哈爾濱伏爾加庄園

  國家4A級景區伏爾加庄園,坐落在蜿蜒的阿什河畔,有大片風光秀麗的園林和灘涂濕地。在優美的田園風光中,一座座十八、十九世紀的經典俄式建筑以及哈爾濱聖﹒尼古拉大教堂等經典俄式建筑在此復刻修建,點亮老哈爾濱人心中“東方莫斯科”的城市記憶。庄園內純正的俄式餐飲、俄羅斯歌舞表演、藝術展等將俄羅斯文化瑰寶完美呈現,不必出國,即可感受濃郁的俄羅斯風情。

  2.伊春湯旺河林海奇石景區 

  國家5A級景區湯旺河國家森林公園,以稀有的花崗岩石林地貌景觀和完善的原始森林為特色,擁有目前國內唯一一處類型最齊全、發育最典型、造型最豐富的印支期地質遺跡。景區內植被繁茂,山色蔥翠,因別處少見的“樹在石上長,石在林中藏”奇觀而得名“林海奇石”。

  3.伊春豐林五營汽車營地

  五營汽車營地,毗鄰伊春市地標性景區、國家4A級景區——五營國家森林公園,是小興安嶺森林中不容錯過的“時尚驛站”。

  營地內不僅有方便快捷的綜合服務區、房車停靠和臨時休閑區、加油站、WIFI、水電樁、停車場等基礎服務功能,還配有時尚的木屋別墅區、太空艙住宿區等“網紅住宿打卡地”,以及貼心的親水廣場、沙灘游樂場、人工湖、兒童室內外游樂區等娛樂休閑體驗區,為你營造了一個溫暖的“森林裡的家”。

  4.鶴崗蘿北龍江三峽

  “龍江三峽”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黑龍江最美的地方”,在這裡,黑龍江的滾滾江水將內外興安嶺一分為二,形成三段峽谷,即龍門峽、金龍峽、金滿峽。在金龍峽中,又含三段小峽谷,即龍頭峽、龍騰峽、龍鳳峽。由此組成“大峽套小峽,峽中又有峽”的奇特風光。山水之間,勝景盡收,岸上觀為江,船上看是峽,高處望成湖,空中覽如龍,是為“龍江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