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江蘇南京游客蘇女士來到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的黑龍江滿藝工藝品有限公司滿繡展廳,看到旗袍、背包、絲巾、鞋帽等琳琅滿目的滿繡產品。“這幅滿繡裝飾品《東方龍》做工精致,又有氣勢,我很喜歡。”蘇女士購買後滿心歡喜地說。
該公司以國家級非遺項目滿族刺繡為依托,培訓繡娘從事滿族刺繡產品加工,為上千名家庭婦女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推動了非遺項目的有效傳承。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雅梅表示,通過普及滿族刺繡技藝,生產滿族刺繡產品,開發滿族刺繡市場,實現了非遺與就業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齊齊哈爾在非遺品牌建設上持續加大力度。齊齊哈爾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劉春峰說,非遺傳承發展的核心是通過創新與融合,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齊齊哈爾全力挖掘非遺項目的當代價值,推動非遺在社會實踐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
齊齊哈爾強化政府引領,科學規劃,《齊齊哈爾市文化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為非遺保護傳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遵循。
齊齊哈爾秸稈扎刻非遺工坊創新發展模式,將工坊建在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滿族民俗文化村景區,以秸稈扎刻傳統技藝為核心研發制作大型草編景觀,在解決低收入群體、殘疾人、失業人群就業問題的同時,引進表演類、游藝類、飲食類等非遺項目在景區內開展體驗活動,提升了非遺項目的知名度。
齊齊哈爾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非遺科科長遲紅介紹,齊齊哈爾通過培訓、考察、調研等方式,培育了7家非遺工坊,培訓貧困家庭人員和殘疾人3000人次,幫助一些特困人員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帶動了1000多名殘疾人、貧困人員通過制作非遺產品增加收入,實現了非遺傳承和促進就業雙贏。
齊齊哈爾還在促進文旅融合上做文章,設計了“龍江濕地鶴鄉多彩非遺之旅”,並入選全國非遺特色旅游線路。該線路串聯扎龍濕地博物館、滿族民俗文化村非遺展廳、非遺科普宣教長廊等,推出達斡爾族烏欽等國家級非遺項目5項、花棍舞等省級非遺項目13項、相紙溶刻畫等市級非遺項目21項,每年接待10萬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齊齊哈爾以“非遺+”的形式,在文旅融合上持續發力。每年舉辦的達斡爾族庫木勒節、達斡爾族抹黑節、富拉爾基滾冰節、訥河瑟賓節等大型非遺類節慶活動,以及開江節、冬捕節、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等品牌大型群文活動,推出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成為引客爆款。
非遺進景區是齊齊哈爾市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特色做法。他們組織克東腐乳、蘆葦畫、羅西亞大街肉棗、剪紙、木板烙畫、擦筆年畫、火筆葫蘆等幾十種非遺產品,走進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沙公園、明月島風景區、水師森林溫泉度假區等景區進行展覽展銷,不但為景區增添了文化內涵,還增添了新業態,吸引了大量游客。龍沙動植物園相關負責人表示,游客非常喜歡非遺產品,這些產品為景區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了提高地域知名度,推動非遺品牌建設,齊齊哈爾積極為非遺項目“走出去”搭建平台,連續多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中國—俄羅斯博覽會、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俄文化大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大型活動。當地支持非遺項目走出國門進行展示,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
齊齊哈爾還將齊齊哈爾烤肉、達斡爾族剪紙、柳蒿芽炒制等非遺項目融入旅游線路,既推動了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又提升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感。比如該市梅裡斯區哈拉新村景區舉辦的非遺市集,現場展示、展演百種非遺項目,游人如織。
值得關注的是,齊齊哈爾鼓勵非遺傳承人參與旅游商品開發,僅今年就新開發葫蘆烙畫鑰匙鏈、玲瓏枕、木雕擺件等40多種非遺類文創產品。當地還創建“禮遇非遺”傳承品牌,組織剪紙、布藝、瑪瑙編繩等10余位非遺傳承人,走進社區廣場、大街小巷、鄉鎮村屯、田間地頭進行展示,使得非遺項目成功“圈粉”。
截至目前,齊齊哈爾擁有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229項。齊齊哈爾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王浩捷說,該市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傳承體系,下一步將通過“非遺+美食”“非遺+民宿”“非遺+購物”等形式把齊齊哈爾的非遺產品推向大江南北,為城市發展助力。(張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