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重要的軟實力,也是對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15年前,河南省周口市立足當地文化發展實際,以“讓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為宗旨,堅持守正創新、文化惠民,創辦了“周末公益劇場”公益文化活動,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公益性質、綜藝形式,社會化投入、簽約化演出、品牌化發展”的公益文化發展新路徑。15年來,周口“周末公益劇場”演出1000多場,“五進”活動廣泛開展,演出節目1萬多個,惠及群眾1000多萬人次,成為廣大群眾真正暖心受益的公共文化品牌。
公益性質,推動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日前,周口“周末公益劇場”15周年特別慶典晚會在周口市人民會堂舉行。本場演出由中共周口市委宣傳部、周口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周口市文化館承辦,《歡躍四季》《再唱颍河灣》《搖啊搖》《最愛還是我周口》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與喝彩。
周口市文化館館長劉振宇介紹,整場晚會以講述周口“周末公益劇場”15年歷程為主線,通過歌曲、歌伴舞、情景劇等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回顧“周末公益劇場”15年奮進歷程。晚會現場,還為“周末公益劇場”演出基地授牌,為優秀文化志願團隊、優秀文化志願者頒獎。
“一元錢就能看一場高質量的文藝演出,這個品牌活動在我們周口已經堅持了15年,很難得。”觀眾王先生感慨。
2008年,“周末公益劇場”誕生。15年來,“周末公益劇場”始終堅持1元票價,讓普通觀眾隻花1元錢,就能在劇院裡欣賞高品質的文藝演出。為拓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還持續開展了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進軍營等活動,讓更多群眾共享文化藝術成果。同時,將“周末公益劇場”模式延伸到縣(市、區),帶動周口市縣級文化惠民活動的開展。
人民群眾不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為了讓更多群眾參與,“周末公益劇場”設置“周口風情”“演繹經典”“市民風採”“名家名段”四大板塊,特別是“市民風採”板塊,讓廣大“票友”有更多機會登上舞台,使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得到釋放。
社會化投入,打破公共文化發展困局
“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送去什麼。”周口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精准對接人民群眾的文藝需求,增強“周末公益劇場”的針對性、互動性,他們在全市開展文化資源普查,確定表演形式,建立文化活動節目庫、文藝表演人才庫、編創人才庫等﹔組織人員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工地,了解群眾喜好,探尋百姓文藝“口味”,最終確定以戲曲、歌舞、曲藝、武術、雜技、民間藝術、絕活絕技表演為周口“周末公益劇場”主要表現形式。內容上,結合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百姓喜好等需求精准對接、匹配,將思想精深、文質兼美的文藝產品送到基層。
同時,“周末公益劇場”堅持“政府協調、部門主導、社會參與、確保質量”的運行原則,發揮“三個主體”作用,面向市場找出路,確保公益演出活動順利進行。周口市政府出台《關於鼓勵社會力量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有關事宜的通知》,對支持公益文化事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吸引社會化投入,將市場的資金轉化為文化資本。同時,積極尋求和爭取社會力量的廣泛支持,參與活動的企事業單位,採取冠名、聯辦、專場等形式,借助“周末公益劇場”展示形象,中國移動、中國郵政、農業銀行等競相加盟。在售票方式上採取定點售票和流動售票相結合的辦法,除劇院窗口售票外,還積極與商場、超市聯合開展購物獎票活動,有效拓展了售票空間,讓群眾得到實惠,擴大了演出影響力。
為組建一支常年演出的優秀隊伍,“周末公益劇場”堅持用好專業的保障團隊、志願者和文化名家“三支力量”,先後與河南省越調劇團、周口師范學院、周口市豫劇團等70多家單位及一級編劇韓楓、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申小梅等120多名文藝工作者簽訂《參與公益演出服務約定書》,會聚知名文藝家500多人,在為群眾奉獻高質量的文藝精品、有效彌補公共服務文化資源的同時,團結了廣大文藝工作者。截至目前,文化志願者已有2000多人。其中,申文慧被評為“全國優秀基層文化志願者”。
品牌化發展,打造文化發展周口模式
15年來,“周末公益劇場”注重吸納人才、打磨精品、久久為功,以其參與的廣泛性、節目的專業性、開展的持續性深受老百姓歡迎,已發展成周口的文化品牌活動。
經過“周末公益劇場”舞台的精心打磨,周口市推出大量文藝精品。2008年以來,《山城母親》《口上的女人》《黃河邊》等文藝精品,在國家和省級藝術賽事上獲獎。這些成績使得周口“周末公益劇場”的品牌更亮、更奪目。
2010年,周口“周末公益劇場”入選中宣部全國宣傳思想戰線典型案例,之後又榮獲全國社會文化活動政府最高獎群星獎,被評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全國基層文化志願服務活動優秀項目、河南省優秀志願服務活動品牌。
在“周末公益劇場”公益文化項目帶動下,周口全市各縣(市、區)積極開展公益文化活動,“市民大講堂”“沙颍講壇”“太康縣農民文化藝術節”“鄲城縣書畫攝影比賽”“沈丘縣少數民族藝術節”等品牌文化活動與周口“周末公益劇場”交相輝映,被河南省文化界稱為“周口文化現象”。(張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