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隨著反映抗聯事跡的豫劇《碧血千古》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落幕,第十一屆黃河戲劇節正式收官。這場始於復排紅色經典《劉胡蘭》的戲劇盛會,以“紅色血脈”的藝術閉環,為全國觀眾呈現了一場跨越13省、涵蓋32台劇目的文化盛宴。
本屆黃河戲劇節由河南省文聯主辦,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駐馬店市文聯、駐馬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承辦,共策劃了“1+11”12項系列活動,即以精品劇目展演為核心,配套開展戲劇理論評論培訓班、主題對談、回家過節等活動,多維度、全方位為觀眾與戲劇從業者打造了一場內容豐富的戲劇盛會。
自2001年創立以來,每兩年舉辦一屆的黃河戲劇節兩獲“中國十佳品牌節慶”稱號,如今已成為立足河南、輻射黃河流域、影響全國的戲劇標杆活動。本屆盛會更以參演規模、內容創新、惠民實效的多重突破,廣受好評。
“今年的戲,看得人心裡熱乎!”駐馬店市確山縣村民張大姐,道出了本屆戲劇節最鮮明的亮點。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部紅色劇目集中亮相,從秦腔《根據地》裡的根據地建設故事,到黔劇《無字豐碑》中的紅軍長征史詩,每一部都以厚重的歷史底蘊打動了觀眾。
經典劇目同樣綻放新光彩。豫劇《花木蘭》《七品芝麻官》的經典唱段一響起,台下便掌聲雷動﹔京劇《鳳還巢》的水袖翻飛間,盡顯傳統藝術的魅力。尤為難得的是,時隔半個多世紀後重現舞台的豫劇《劉胡蘭》,給觀眾帶來了久違的親切感。演出現場掌聲如雷,不少家長像張大姐一樣帶孩子“初識傳統戲”,“孩子看入了迷,以後得多接觸這些好東西”成了觀眾的共識。
本屆戲劇節的吸引力更是寫下新紀錄:13個省區市的95台劇目報名,涵蓋專業院團、民營院團,經初選後32台劇目入圍集中展演,參演劇種、覆蓋區域、演出陣容均為歷屆之最。各省推選的劇目水准頗高,西安市豫劇團《秦豫情》、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飛越母親河》等均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為加強與參演省份的交流,專設了“戲聚會客廳”,邀請新疆、甘肅、陝西、湖北、河北、山東等地戲劇家協會負責人相聚戲劇節,介紹他們劇目創作、人才培養、戲劇生態等相關情況,深化區域戲劇交流與合作。
展演的另一亮點就是青年演員成為舞台主力軍——多部新創劇目由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經典劇目的主角更是全部由青年演員擔任。河南省京劇院《鳳還巢》主演術後登台、洛陽豫劇院《漢宮明月》主演帶骨折演出、石河子豫劇團演員自備路費參演……這些故事,既藏著青年演員對藝術的敬畏,更彰顯著戲劇薪火相傳的生機。
“把全國的好戲送到家門口”,是本屆戲劇節的惠民承諾。本屆黃河戲劇節展演地點選擇在承辦地駐馬店市和革命老區、有“中原小延安”之稱的確山縣與文化積澱深厚、有“車輿之鄉”之稱的平輿縣舉辦,讓精品劇目直達基層,累計惠及群眾3萬多人次。
更令人驚喜的是,戲劇節還成了“文化流量轉化器”:“亮一嗓﹒開放麥”戶外直播以戲友互動為核心,全網曝光超4000萬人次,總點贊數破9000萬﹔“黃河有戲﹒非遺 Hi集”打造5000平方米的市集,單日游客超2萬人次,不僅激活了本地夜經濟,更推動了“戲曲+旅游”的深度融合。
在人才培養上,戲劇節同樣下足功夫。“河南省戲劇高端人才理論評論培訓班”邀請李樹建、李利宏、張大新等戲劇名家授課,27名學員經系統培訓後撰寫50篇評論文章﹔結業前的主題對談倡導“有溫度、有風骨的戲劇評論”,為河南戲劇儲備後備力量。“既兼顧藝術高度,又貼近百姓需求。”一位參與培訓的學員的評價,道出了戲劇節的多元價值。
本屆戲劇節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劇場:多平台直播、“短視頻推廣+主流媒體報道”,讓全網瀏覽量突破7000萬次。無法到現場的網友通過屏幕“雲看戲”,評論區裡“熱血沸騰”,“紅色劇目讓人大受鼓舞”的留言刷屏,讓黃河戲劇節成為“全民參與的文化盛事”。
河南省文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本屆戲劇節為新的起點,堅持守正創新,強化品牌建設,不斷提升黃河戲劇節的專業化、大眾化、數字化水平,使其成為弘揚中原地區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戲劇藝術繁榮發展的重要平台。(張瑩瑩)
| 上一篇: |
| 下一篇: “山河相望 豫疆情深”哈密文旅赴河南宣傳推廣系列活動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