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湖南
湖南
2019湖南考古工作填補多項空白
發布時間:2020-01-10 11:5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1-10
  1月8日,一年一度的湖南考古匯報會在湖南省博物館召開,湖南省考古一線工作者和湖湘考古志願者共聚一堂,回顧、總結、分享2019年考古勘探、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一系列工作與收獲,眾多精彩而富有價值的發掘項目和文保成果首次與公眾見面。
  2019年,湖南考古工作項目眾多、成果卓著。舊石器考古工作又有新進展。位於常德市臨澧縣的傘頂蓋遺址出土大量以優質燧石為原料制作的石器,通過對這批石器標本的分析,能夠為解決原料與石器技術之間的關系提供重要證據。同時,根據初步地層對比結果,傘頂蓋遺址年代可能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為我們了解早期現代人在中國南方地區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圍繞國家文物局設立的“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的子課題——“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在華容七星墩、澧縣孫家崗、澧縣雞叫城、石門寶塔等遺址連續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湖南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七星墩遺址,其內外兩圈的雙重城壕結構在湖南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對研究史前城址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闡明,七星墩內外兩圈城垣的始建年代相當,均為屈家嶺文化早期,且外城可能為稻田種植區。
  雞叫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時隔多年後再次重啟,基本弄清了雞叫城城牆、護城河、早期環壕的位置,並對整個遺址的堆積狀況有了一個概括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開展了雞叫城遺址的考古發掘,通過發掘,已揭露出屈家嶺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包括城牆、灰坑、溝、房址、墓葬等的遺跡70余處,出土包括陶器、玉器、石器在內的一批豐富遺物。
  2019年,通過對南縣盧保山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初步斷定盧保山遺址是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不晚於石家河時期的史前城址,其主體時代是石家河文化時期,該城址是目前為止長江中游史前城址群中位置最南的一座。
  2019年,湖南省教研研究所確認孫家崗遺址墓葬分布可區分為南北兩個墓群,並基本完成了對南區現存墓葬的完全揭露,辨析出孫家崗遺址墓地各土坑墓中普遍存在一種“墊器葬”的獨特葬式,獲取了陶器、玉器等一批隨葬品,其中玉器40余件。通過多年的發掘與研究工作,考古工作人員總結出“孫家崗類型遺存”概念,並指出它是長江中游地區石家河文化之後新發展起來的肖家屋脊文化的一個地方類型,其絕對年代在公元前2200年至1800年間,相當於文獻記載中的夏代早期,填補了湖南考古在石家河文化與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800年空白期的前半段,同時也為了解洞庭湖區在中國早期國家文明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其與早期國家文明之間的關系打開了一扇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湖南考古人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考古工作、文物保護工程援助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績。湖南考古研究所與孟加拉國聯合考古隊通過對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古城納提什瓦佛教遺址的五次大規模發掘,獲得了重大成果,發掘面積6000余平方米,揭露出大量紅磚砌筑的佛塔、佛殿、寺廟、道路等遺跡,並發現銅器、陶器、石器、金器等大量遺物。通過開展系統性的城址考古調查,探明了毗訶羅普爾古城的范圍、城內文化遺存的分布及城市不同功能區的布局等情況。(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