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在湖南省瀏陽市,非遺傳承人在“行走的非遺課堂”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培訓,收獲頗豐。
“行走的非遺課堂”是瀏陽市今年創新推出的非遺傳承人培訓方式,由瀏陽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主辦、瀏陽市文化館(瀏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以“交流互鑒品非遺,活態傳承促發展”為主題,結合非遺傳承人自身特點,改枯燥乏味的課堂填鴨式培訓為行走式、沉浸式參觀體驗學習,希望在推動非遺技藝傳承發展、促進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等方面為傳承人提供借鑒。
6月7日上午,約50位瀏陽市各級非遺傳承人來到關口街道道源湖村,在道源湖粽子制作技藝傳承人的帶領下學習體驗包粽子,並與村干部等進行了座談。
道源湖村的粽子主要面向江蘇、浙江等地市場,實現了全年生產、全年銷售。當地成立了村集體和村民入股的粽子生產企業,帶動200多位村民就業,實現了粽子日產量20萬隻,年產值上億元。小小的粽子卻有賦能鄉村振興的大能量。
在溪江瀏陽河小曲手工酒庄,80多歲高齡的瀏陽河酒制作技藝傳承人羅立忠,講述了瀏陽河酒傳統釀造工藝和手工釀造技術嚴格的工藝要求,以及在數十年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優化釀造工藝並提升小曲酒品質的歷程。作為非遺傳承人,羅立忠先後帶徒10余人,他們都成為酒廠的技術骨干。
在官渡鎮田螺小鎮,因官渡唆螺制作技藝帶火的農文旅產業鏈讓人大開眼界。“官渡唆螺在烹制過程中要加入紫蘇、土韭菜、茴香、碧池等8種天然植物香料,香料是官渡唆螺的靈魂。”官渡唆螺制作技藝傳承人鐘子平介紹,如今,非遺美食技藝帶火了當地的田螺養殖業,以官渡唆螺為IP建設的唆螺美食街、田螺主題公園等文旅項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帶動當地增收近億元,帶動上千名村民就業。
眼下正是瀏陽包點生產銷售的高峰期,聽聞有此次現場培訓活動,瀏陽包點制作技藝傳承人潘定國毫不猶豫地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來參加培訓。“作為今年新晉的瀏陽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對於如何保護傳承好這項非遺技藝我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潘定國說,“通過這次行走的非遺課堂,看到其他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做法以及非遺與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讓我對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非遺有了直觀的感受,獲得了很多傳承和發揚非遺技藝的可借鑒經驗。”
據了解,本次“行走的非遺課堂”共分為3條線路,累計培訓非遺傳承人150人左右。當天,“行走的非遺課堂”所走的是“繽紛美食品非遺”路線,除上述內容外,傳承人們還實地參觀了白沙豆腐制作技藝等美食類非遺項目。此前,“健康生活話非遺”線路和“精彩綻放賞非遺”線路的培訓分別於6月4日和6月6日舉行。
瀏陽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征介紹,瀏陽市現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7個、代表性傳承人約200人,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傳承人培訓。“我們希望通過‘行走的非遺課堂’,促成非遺傳承人之間的團隊作戰、抱團發展,促成非遺項目的跨品類合作。同時,也期待通過行走中的思維碰撞,激發更多的創新創意,推動做好融合文章,讓非遺提升瀏陽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更好地賦能文旅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許征說。(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