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6月25日晚,300名吉林市民用10分鐘在鬆花江上燃放了10121盞流動河燈,被記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據悉,這些河燈全部用可降解回收的材料制作。宋鐵夫 攝
鬆花江上的彩燈與天空中絢麗的“霧凇”焰火相映成趣。 朱奕名 攝
第二屆鬆花江河燈文化節開幕當晚,30萬吉林市民及游客來到江邊觀賞彩燈和演出。
圖為人流涌動的鬆江中路。韓濤 攝
中國文化報記者李曉林報道:以節慶的方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真正做出創意、做出實效,而不隻是僅僅成為一張“名片”,卻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兒。盛夏來臨,北國江城吉林市又一次讓鬆花江的夜晚亮了起來,而讓“中國﹒吉林鬆花江河燈文化節”越來越亮的,絕不僅僅是那萬盞彩燈。
與城市歷史的融合
有著2200年建城史的吉林市最為人所知的“名片”幾乎都依托於穿城而過的鬆花江,比如豐滿水電站,比如冬季的霧凇奇景。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吉林市還有著一項源於鬆花江放排、至今已延續了300多年的燃放河燈習俗。2011年,吉林市借助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將這種民俗活動提升為一項文化節慶活動,以鬆花江為依托,將吉林市的山水景觀與歷史文化有機結合,充分展示了吉林市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6月25日晚,由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吉林省文化廳、中國群眾文化學會主辦,中共吉林市委宣傳部、吉林市文化局承辦的2012“中國﹒吉林市第二屆鬆花江河燈文化節”拉開帷幕。從6月25日至10月15日,136盞大型河燈組成近50個主題燈組群,在300萬平方米的廣闊水域,展開“歷史文化”“地域風情”“現代城市”和“互動參與”4個篇章。歷史文化篇主要講述夫余建國故事、清代歷史事件、革命戰爭年代傳奇等內容﹔地域風情篇主要展現吉林市地域民俗、地方特產等內容﹔現代城市篇重點體現城市經濟發展、企業品牌形象及城鄉建設成就﹔而互動參與的功能則主要通過精心設計的水上兒童樂園得以實現。四大篇章主題燈組在布局上互相穿插,江上彩燈與江岸景觀之間互相映襯,不論是漫步江岸還是泛舟江上,五顏六色、形式多樣的河燈映入市民及游客的眼中,不僅是平安、幸福、吉祥的象征,也是吉林市悠久歷史、獨特文化及當代發展成就的美麗圖景。
與文化資源的融合
近年來,吉林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加快全市文化建設,通過雙輪驅動推動文化發展和繁榮。他們立足地域特色和文化優勢,積極實施文化品牌戰略,重點培育了吉林市歌舞團、吉林市話劇團童話劇、鬆花江文化講壇等20多個文化品牌,其中“鬆花江之夏”和“鬆花江金秋”廣場文化活動周已經堅持了14年,曾獲文化部群星獎、全國特色廣場文化活動等榮譽。同時,他們不斷加大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如今,吉林市直文化系統已形成以市歌舞團為代表的演出業、以隕石博物館為代表的展覽業、以吉林劇場五星級影城為代表的電影放映業等主體文化產業。
不過,五個指頭各個出擊終究不如握成一個拳頭的力量來得強大,所以,建構一個載體和平台,整合和集聚各種文化資源就成為鬆花江河燈文化節的一個重要功能,這從本屆活動的項目設置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除了開幕儀式,本次河燈文化節還包括了吉祥河燈、民俗文化、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投資和商貿、文旅聯動等9個系列文化活動。其中廣場文化活動系列包括了“放歌鬆花江”“鬆花江之夏”“鬆花江金秋”廣場文化活動周,以及每周末舉辦的“鬆花江之夜”周末休閑舞會、老歌新曲大家唱等固有的品牌活動。而在縣(市)區系列中,“蛟河之夏、紅葉之秋”廣場文化活動、豐滿區第七屆鄰居節、船營區社區文藝展演等活動,也將河燈文化節的影響輻射到了周邊的區(市)縣,使吉林450萬群眾能共享這一文化盛宴。
在主辦者看來,吉林鬆花江河燈文化節絕不隻是一項簡單的文化活動,作為推動發展的一個創新手段和重要載體,河燈節的基本定位可以概括為4個“台”:吉林市及周邊地區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群眾文化組織、各類文化企業、社會文化組織及個人開展文化活動的大舞台﹔吉林市實現公益性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帶動旅游、休閑、會展、商貿、物流等產業發展和項目投資的大平台﹔鬆花江流域及相關地區城市品牌文化活動、獨特民族風情、民間工藝絕活、特色文化服務的大展台﹔圍繞“吉祥河燈”“吉祥之都”主題,吸引國內外各界優秀創意設計人才的大擂台。
與創新思路的融合
吉林市舉辦河燈文化節,目的是以創新的方式和靈活的機制,構建一個具有中國文化氣派、東北區域特色、城市人文特點、轉型帶動功能和全民參與效應的文化發展大平台。而創新的載體需要創新的方式,河燈文化節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模式,已初步形成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從而為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創造了新范例。河燈文化節不僅為江城人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也為各類企業提供了宣傳、推介、展示、交易的大平台,因而吸引了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據吉林市文化局局長閆海春介紹,此次舉辦河燈文化節的經費就全部來源於社會各界尤其是大中型企業。
當初決定舉辦河燈文化節時,主辦方確定了分步實施的原則,2011年至2014年為初始期,以政府為主導,並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同時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及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2015年後為成熟發展期,仍然以政府為主導,但以市場化組織開展為主要推動力,活動資金主要來自企業冠名或資助、社會捐助、衍生服務項目開發、專項權益招拍、實體項目開發等市場化運行收益,政府則提供一定數量的補貼和獎勵資金。而從目前的情況看,河燈文化節的運行模式應該會提前進入成熟發展期。
在運行機制方面,主辦方也進行了有效的探索。除了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牽頭,各職能部門共同組成的河燈節組委會,提供組織保障外,還成立了市場化運作主體,對河燈節進行公司化運行——注冊成立“吉林市鬆花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專門負責河燈節的活動策劃、資金籌措、項目安排和市場運行。
在資源開發方面,他們還利用河燈節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加強與鬆花江流域及外省市的聯絡與溝通,為全國優秀文化活動、文化產業項目和民族民間特色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提供服務,推動河燈節文化品牌全面、深入、可持續發展。
與城市發展的融合
當今社會,文化的作用不僅是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影響力,同時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城市進步和建設和諧社會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據統計,在去年長達6個月的首屆鬆花江河燈文化節期間,每天到鬆花江沿岸觀賞彩燈的游客逾2萬人,每天在鬆花江城區段3個碼頭購票乘坐游船的域外游客近萬人﹔長吉城際鐵路增開動車組4.5對,長吉高速公路過往車輛同比增長60%﹔大型商場接待顧客同比增長45%,博物館、旅游景點門票收入同比增長75%,全市一度出現了賓館天天客滿、酒店一席難求的現象。盛大的節慶帶來了豐沛的人流、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帶動了賓館、餐飲、觀光、休閑,旅游等服務產業顯著增長,彰顯了文化發展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了點亮吉林市文化、點亮鬆花江文明,促進經濟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雙點亮、雙促進”)的主旨。
吉林鬆花江河燈文化節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河燈文化節是吉林市盤活資源、整合力量、擴大交流、帶動發展的重要平台,同時,鬆花江段是傳承中國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區域,河燈文化是推動鬆花江流域優秀傳統文化集聚、展示的重要切入點,今後,吉林市准備把河燈文化節發展為整個鬆花江流域的文化品牌,從而進一步提升吉林市在東北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篇: 中國(長春)民間藝術博覽會將辦 |
下一篇: 杭州吉林兩地群眾放歌“七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