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駐吉林記者常雅維 李鴻劼報道:60年為一個甲子,9月3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將迎來建州60周年大慶。素以“歌舞之鄉”“文化之鄉”享譽全國的延邊州,正在讓“文化強州”成為全州各族群眾共同的理念。經過多年的努力,延邊州的文化建設結出累累碩果,先後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模范自治州”“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同時涌現出“象帽舞之鄉”“洞簫之鄉”“剪紙之鄉”“農民畫之鄉”等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之鄉。土生土長的特色文化,哺育了這裡的一方百姓。
“炕頭文化”讓農民過足癮
在延邊朝鮮族農家的熱炕頭上,時常可以看到朝鮮族農民自創的“泥土演出”和送文化下鄉的“炕頭文化”。
記者近日走進有著“洞簫之鄉”美譽的延邊州琿春市密江鄉密江村,看到村裡洞簫隊的30多名朝鮮族演員正盤腿坐在炕頭上演出。這些演員都是當地的村民。洞簫是這裡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種樂器。上世紀90年代初,在琿春市政府的扶持下,密江村成立了洞簫表演隊。如今,僅300多戶人家的密江村就擁有一支80多人的洞簫隊。每逢夜晚和農閑,演員們便聚在一起演奏。藝術團裡的每個演員都是“三棲明星”:拿起麥克風能唱歌,挎起腰鼓能跳舞,換身衣服能演小品。2008年,密江鄉先後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國朝鮮族洞簫藝術之鄉”兩項國家級榮譽。
在延邊州安圖縣石門鎮榆樹川茶條村的林京淑老人的帶領下,村民們自掏腰包,購買演出服裝和樂器,搞起了“炕頭文化”,不僅自娛自樂,還到村民家中演出。2009年,茶條村文化大院成為省級農村文化大院示范點。
如今,“炕頭文化”在延邊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延邊州和龍市藝術團建團52年來,帶著“炕頭文化”,行程16萬公裡,演出8100多場,平均每年演出154場,80%面向邊疆農村,觀眾達310萬人次。
從城市到鄉村,像這樣以地域為特色的文化現象在延邊州四處開花,朝鮮族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成為城鄉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舞台藝術作品屢屢獲獎
上世紀60年代,由延邊藝術家創作的《紅太陽照邊疆》、《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等歌曲紅遍大江南北,傳唱至今。2006年以來,延邊州爭取藝術生產資金近千萬元,在參加全國性的比賽中,摘取了一個又一個藝術桂冠:2006年,在文華獎子項獎之一的第二屆民族樂器演奏比賽中,延邊州選送的3名參賽選手分別獲得金、銀、銅獎,由延邊歌舞團編排的大型歌舞劇《千年阿裡郎》榮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多項大獎﹔2007年,由延邊州群眾藝術館編排的朝鮮族舞蹈《長白神韻》榮獲全國億萬婦女健身大賽金獎一等獎,獨舞《長鼓舞》榮獲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金獎﹔2008年,舞蹈《延邊的春天》代表吉林省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演出﹔200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歌舞《長白山阿裡郎》進京演出並在全國巡演……
據延邊歌舞團團長孟哲學介紹,2010年,《長白山阿裡郎》通過競標,成為國慶60周年獻禮劇目,在3年的全國巡演中,創造了18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延邊歌舞團建團60多年來,始終扎根於民間藝術的土壤,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30多次代表吉林省進京參加全國性文藝會演,100多部作品獲得國家級獎項。前不久,大型原創歌舞《放歌長白山》獲得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
此外,延吉市朝鮮族藝術團的民族歌舞《四季如歌》,已經成為延邊州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每年演出180多場次,旅游高峰期更是一票難求。
群文活動不忘非遺傳承
據介紹,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於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朝鮮族洞簫音樂、朝鮮族服飾等16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2011年非遺保護活動期間,延邊州命名了14個朝鮮族特色文化傳承基地。
由於朝鮮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延邊州的群眾文化活動往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連。汪清縣文化館是朝鮮族農樂舞的傳承基地,在汪清縣百草溝地區,從四五歲的孩子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跳象帽舞。圖們市向上街是出了名的“長鼓舞之鄉”,每逢節日、婚禮等重大活動,隻要鼓聲一響,男女老少就會聚在一起翩翩起舞,其樂融融。安圖縣長興鄉作為“朝鮮族民俗活動之鄉”,這裡的朝鮮族群眾經常舉辦各種游藝活動,包括蕩秋千、跳板、摔跤等,活動項目達300余種。
2011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吉林省暨延邊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在圖們市圖們江廣場露天大舞台舉行,現場表演的部分朝鮮族代表性歌舞、曲藝節目,吸引觀眾上萬人。在延邊州各級圖書館、文化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和傳承也都佔據了主要位置。
此外,延邊州通過開展“送文化下鄉”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據統計,在“送書下基層”活動中,每年流通圖書達到3.4萬冊﹔各類藝術團體、文化館為基層演出700多場,組織大型廣場文化活動400余場,參與群眾達20多萬人次,觀眾達130多萬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的良好局面。
上一篇: 流行音樂演繹“長白山下的擁抱” |
下一篇: 吉林:流動放映車惠及百萬群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