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吉林
吉林
吉林省圖書館聯盟的科技創新之旅
發布時間:2012-11-27 09: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2-11-27

  丁麗娜 中國文化報駐吉林記者常雅維報道:“變革的物聯網時代,我們將走向哪裡……”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公共圖書館發展難題,滿足廣大讀者的文化需求?成立4年的吉林省圖書館聯盟深入推進新的發展戰略,不斷探索管理與網絡建設,用數字化開啟了圖書館聯盟的新時代,走出了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

  把需求與需要落到實處

  “以前是書在哪裡,我到哪裡去。我記得,為了借一本書,我連續跑了3家圖書館。那時候,想看一本書,還真是需要跋山涉水。如今,在一家圖書館就可以借閱到其他聯盟單位的書,在家裡就可以查閱館藏書目,手持一張卡就可以通閱好幾家圖書館。”提到吉林省圖書館聯盟,讀者鐘先生感嘆道。

  引進良種、大棚生產……菜農張懷軍在自己的15畝菜棚裡,看著這些蔬菜,喜悅之情躍上眉梢。張懷軍說:“多虧了我看的這些書,要不,這些蔬菜長不了這麼旺。”自從加入了吉林省圖書館聯盟,干安縣的菜農們再也不用為有問題無書可查而發愁了。

  據統計,2007年吉林省64家圖書館人均購書費僅為0.27元,有22個縣級圖書館全年購書經費為零。與此同時,高校圖書館購書經費寬鬆、藏書豐富,並且人才濟濟、專業齊全,但是服務對象有限、投入產出不成比例。2008年4月,長春13家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科研系統圖書館共同發起成立了吉林省圖書館聯盟。目前,已有50家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和科研單位圖書館加入聯盟;21家高校圖書館與26家基層公共圖書館結成共建單位,通過定點幫扶,使高校圖書館部分閑置資源在基層得到充分利用。

  吉林省文化廳廳長林君說,整合高校和公共圖書館資源、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而創建的吉林省圖書館聯盟,打破了原有的資源壁壘,是一種集文化、教育、科技系統共建共享、共謀發展、共同服務的全新合作模式。這種模式使各系統的文獻資源、人才和技術設備都發揮了最大的服務效益。

  探索數字化發展新路徑

  將圖書館聯合起來,隻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怎麼辦?據吉林省圖書館館長鮑盛華介紹,按照吉林省圖書館聯盟提出的共建共享模式,該平台根據省內圖書館館藏數目開展數據庫建設,為全省讀者提供查詢服務,通過館際互借系統提供館際互借服務和文獻傳遞服務。

  據悉,該平台採用雲計算技術,吸納了雲服務模式和理念的綜合性、開放式、公益性,可向各聯盟成員館提供書刊管理、數字資產管理等多項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閱讀、資源共建。通過此平台,讀者還可以便捷地一站式瀏覽國內外多館文獻資源。鮑盛華說:“在該平台的基礎上,我們會建立具有地方行業特點的庫群,例如汽車產業庫群、電影庫群、農產品深加工庫群等。通過這個平台把數據庫的資料匯總,讓讀者一目了然。”

  那麼,聯盟的成員是否也需要跟進建立服務平台呢?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劉萬國介紹:“由於建立數字閱讀平台是多網合作、集約化管理,隻需要建設好省級服務平台,啟用微機網絡就可以廣泛應用,不需要成員館大量投資興建自己的服務系統,從而大大節省重復建設的成本。”

  樺甸市圖書館館長黃強說,依托共享工程服務平台,樺甸市圖書館進行了數字資源收集、整理、加工,並利用移播器進行數字資源的共享,各鄉鎮分館採取集中播放或進村屯的方式,讓農民群眾共享數字資源,同時分別為二道甸子鎮分館、啟新街道向陽社區分館、永吉街道永吉社區分館建立了公共電子閱覽室,截至目前,已為8個分館裝備了數字圖書館資源1TB、電子圖書12.4萬冊、視頻資源558種。

  資源共享向深度和廣度延伸

  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圖書館事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2011年12月1日,文化部、財政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將文化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作為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重點實施內容。

  記者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試點單位前郭縣採訪時了解到,當地圖書館已建有讀者目錄檢索數據庫、民族地方文獻數據庫、圖書館網站、手機短信信息服務平台等。在農家書屋,一位常來看書的農民告訴記者,他們經常利用手機短信信息服務平台和手機上網進行預約借書、續借代還、資料代查、新書推薦等,如今的農家書屋已經成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娛樂園”“加油站”“事務所”和“小課堂”。

  目前,吉林省圖書館在延續共建共享思路的基礎上向公眾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數字資源和服務,將資源不斷地配制到基層的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服務點,從整體上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打造出基於新媒體的圖書館服務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