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居民在裝修一新的綠園區文化大廈排練室裡排練節目。李 蕾 攝
中國文化報報記者劉修兵報道:3月底的長春乍暖還寒,記者採訪長春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的當天,感受最深的不是紛紛飄落的中雪,而是這座城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的熱情和示范區創建為基層百姓帶來的幸福與自豪。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有突破
“以前,隻要天氣冷了,我們就沒有地方跳舞了。現在可好了,我們有了全天候的排練廳。”當記者來到長春市南湖街道湖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正在這裡排練的社區舞蹈隊的一名隊員告訴記者。
據了解,長春市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維修一批、整合一批”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市、縣、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目前,長春市少兒圖書館完成改造正式開館,市圖書館改造、市群眾藝術館和市朝鮮族群眾藝術館建設加快推進。各縣(市)區已基本解決文化館、圖書館兩館館舍達標問題,寬城區圖書館、榆樹市文體活動中心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綠園區投資3700萬元購買並改建而成的區文化大廈即將對外開放……
“目前,長春市97個鄉鎮均建有綜合文化站,完成了50個街道綜合文化站和1536個村、220個社區文化活動室的建設任務。無論是建設速度、建設成果、建設投入,均實現了該市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史上的突破。” 長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於偉民告訴記者。
公共文化隊伍建設是關鍵
“我們設立了許多免費課程,有古箏、舞蹈、聲樂等,百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長春市寬城區文化館館長董虹告訴記者,這些課程順利開設,得益於長春市建立了一支完善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
“長春市借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之機,加大培訓力度,堅持‘鍛煉一批干部、完善兩隊伍、填補三項空缺、壯大社會文化骨干力量’的工作思路,效果逐步顯現。”據長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張清秀介紹,“鍛煉一批干部”是指把一批工作熱情高、干勁足、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充實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鍛煉,促進其成長成才。“完善兩隊伍”指完善縣級圖書館、文化館業務人員隊伍。“填補三項空缺”指在鄉鎮綜合文化站隻有一名站長的情況下,再配備兩名工作人員,避免站長唱獨角戲。“長春市現在的街道綜合文化站人員由創建前10人增加到200余人﹔全市一次性招聘308名社區文化工作者,城區內社區全部配齊,另外統一協調280個文化公益崗位,補充到縣級社區及郊區村屯。”張清秀說。
“長春市村一級文化輔導員享受的財政補貼由各縣(市、區)財政負擔,人員基本配齊,達1300余人。”於偉民說,目前,全市文化志願者10056人、文化類協會215個、群眾業余文藝團體1020個共5萬余人。
“不僅公共文化工作者隊伍數量得到充實、素質得到提高,而且熟悉示范區創建工作的人越來越多,會組織指導開展文化惠民活動的人越來越多,骨干力量越來越多。”他告訴記者。
上訪戶變文化活動骨干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長春市各級財政部門加大對創建示范區工作的財政支持。現在,長春市各縣(市、區)基本落實了城區人均1元、農村人均0.5元的群眾文化活動經費,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免費開放需要的資金也得到落實﹔市直公共圖書館購書經費由55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並納入市財政預算﹔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等地方配套資金得到落實﹔市直群眾文化活動經費投入不斷加大,2012年達到700萬元。除了國家撥付的示范區創建啟動經費,長春市財政還配備1000萬元資金用於示范區創建“攻堅戰”,其中80%的資金按普惠性原則分配,剩余20%的資金用於獎勵成效突出的創建成員單位。
於偉民告訴記者,在長春,不僅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街道)文化站全部實行免費開放,社區和村文化活動室也已全部實行免費開放,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更是貫穿全年。長春市重視保障農民工的文化權益,城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免費向農民工開放,各公益文化單位通過多種形式把文化發展成果送進工地、送到農民工身邊,將城區農民工子弟學校納入圖書分館和文化館重點輔導培訓的范疇,使他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務。
“中國夢,人民的夢,強國富民幸福夢。中華民族新征程,偉大復興任更重。”在長春市南湖詩社,今年70多歲的社長王德岐興奮地為記者朗誦起他新創作的詩歌《贊中國夢》。以各類群團組織為依托,長春市常年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文化活動。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累計吸引了700多萬人次的群眾熱情參與,村容社貌發生明顯改變,業余時間守著酒桌和牌桌的人少了,參加文體活動的人多了﹔不文明的行為變少了,崇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的人多了。有的農民把自家的房屋拿出來供村民搞文化活動之用,有的拆遷問題上訪戶變為社區文化活動骨干。”長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公共文化處負責人朱向陽表示。
上一篇: 青少年書法美術大賽首次以網絡為載體 |
下一篇: 吉林300場精品劇目實行票價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