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吉林
吉林
吉林省“陽光工程”讓基層文化生活充滿陽光
發布時間:2017-01-22 11:08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7-01-22

  1月20號上午,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永強村格外熱鬧,永強村“春節晚會”正在村民王麗敏家寬敞的大廳裡火熱進行。村民自創的快板、三句半、二人轉、表演唱等節目輪番上演,男女老少擠在一起,熱熱鬧鬧過小年。“這是我們永強村舉辦的第六屆‘春晚’了。”王麗敏的父親、也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吉林省“陽光工程”文化志願者王忠江向記者介紹說。

  自2016年文化部、中央文明辦啟動“陽光工程”中西部農村文化志願服務行動計劃以來,吉林省招募的50名文化志願者,滿懷激情與夢想,克服重重困難,年內積極開展各項文化活動500余項,帶領基層群眾激情演繹著屬於自己的“藝術人生”。

  志願者:愛好是最大的動力

  王忠江今年已74歲高齡,是吉林省文化志願者中年齡最大的。老人是位中醫,行醫多年小有積蓄。前些年村裡沒有活動場所,大伙在馬路上扭秧歌,王忠江覺得安全隱患大,於是自掏腰包,將自家屋後一個大坑填平、硬化,讓大伙放心扭秧歌。可一到冬天,外面太冷,於是老人家又自己出資20多萬元,在村裡建了個120多平的活動室,讓大伙冬季有了室內活動場所。面對記者“家人會不會反對”的疑問,老爺子哈哈大笑:“不反對,我老伴可是我們的文藝骨干,編、導、演全都在行,我女兒也參與,我們是全家齊上陣!”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的同志介紹說,老人領大伙去外地演出,老人的孫子有空時就開著大奔接送爺爺,這已是當地村民習以為常的一道暖人風景。

  公主嶺市的志願者孫麗榮,是公主嶺市級非遺傳承人。從小跟著祖輩學剪紙的她,一剪就是五十余年。她說:“剪紙是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畫家、攝影師用畫筆用鏡頭表達情感,我是用一把剪刀、一張紙傳達我的喜怒哀樂。”前幾年孫麗榮丈夫患病去世,痛失親人以及為丈夫看病欠下的債務壓力,令她感到絕望。她說是剪紙支撐她走過最艱難的歲月,不僅用收益還清了債務,更在這其中找到了好好活下去的精神支撐。現在,孫麗榮被吉林大學和吉林師范大學聘為“民間美術”課老師,傳授剪紙藝術。“我教吉大對外漢語學院的研究生,二年級開始出國對外交流,他們把剪紙藝術又帶到國外,我的學生常在微信上發他們教的外國學生的剪紙作品。”孫麗榮自豪地介紹。孫麗榮既在長春市為大學生上課,又在公主嶺市以及農村開展各種培訓、展覽,64歲的她常年如此奔波,卻不覺得辛苦,她說:“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喜歡做的事。”

  蘭玉娟是吉林省前郭縣八郎鎮北上村的農民,當年以一分之差高考落榜的她,在報上發表過小說、詩歌,能寫能演,是當地有名的文藝骨干。被聘為文化志願者後蘭玉娟有了發揮自己特長的平台,組織社區群眾和村民跳廣場舞、扭秧歌、做健身操,幾乎一年四季不間斷。逢上年節,她就和文化站一起組織鄰近的農民開展文藝會演。蘭玉娟親自創作節目,寫快板,編小品,下到6歲娃娃,上到70多歲老人,都被她鼓勵著登台表演。蘭玉娟8歲的小兒子放假時沒人照顧,她就把兒子帶上。兒子耳濡目染也成了藝術愛好者,“我寫的小品,他還給我提修改意見呢!”蘭玉娟開心地說。

  問她這麼奔波累不累,性格爽朗的蘭玉娟笑著說:“不累,跟大伙在一起可高興了,這叫娛樂別人,快樂自己!”

  這些來自最基層的文化志願者們,不圖名利,懷著一份對文藝的熱愛執著和對鄉親的質朴情懷,在各自的崗位上無怨無悔地奔波,將黨和政府“讓全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宏偉設想,實打實地落實到群眾當中。

  老百姓:寧可不吃飯,也要扭秧歌

  如今基層老百姓對文化娛樂活動有極高的認同感。“活動可好組織了,一呼百應!”蘭玉娟如是說。王忠江說,他們永強村除了特別重大的節日或者極端惡劣天氣外,其他時間幾乎全年無休,大秧歌、廣場舞、健身操輪番上陣,“一天不活動大伙都不願意。”逢上幾個村會演,村民得趕十幾公裡路去外村參加,冬天零下20多度,可謂天寒地凍,村民們就把稻草鋪在四輪車廂裡,坐在上面再披上花花綠綠的棉被御寒,大伙戲稱這叫“皇袍加身”﹔北方的冬天積雪很厚,扭秧歌時穿再厚的棉鞋,站在上面也凍腳,於是“保暖貼”成了人們的新寵,貼在腳底一熱十幾小時,抵御風寒十分有效,讓孩子們網購保暖貼也成為一種日常。繁榮村的張淑波大娘說:“一扭起秧歌,心情可好了,飯不吃都行,冷點不算啥。”“我們還跟韓子平同台演出過呢!”王忠江自豪地說。上有組織調度,下有參與熱情,人人有戲看,人人能登台,基層文化活動開展得風生水起,人們享受著物質、精神的雙重富足。

  文化行政部門:做堅強後盾

  吉林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的同志介紹,對於“陽光工程”文化志願者活動,省廳積極落實文化部相關要求,重點從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來保障“陽光工程”持續、規范、健康發展。首先對50名“陽光工程”文化志願者進行培訓,聘請省內外專家為他們講授組織開展活動的基本程序步驟、廣場舞等技能,使文化志願者具備履新的基本條件。省各級群眾藝術館積極開展“種文化”培訓,實行“點單式”服務,根據各地不同需求精准培訓,提高大家技能,並發放秧歌服、扇子、音箱等備品,鼓勵群眾參與熱情。“這都是給發的!”長山鎮繁榮村的宋海燕指著自己身上嶄新的秧歌服興奮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相繼出台政策,為推進全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提供政策保障。每年扶持建設200個農村文化小廣場已連續4年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2016年吉林省文化廳積極爭取專項資金1.67億元,用於支持國貧縣、省貧縣、少數民族縣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預計2017年底,這些地區將實現行政村文化小廣場全覆蓋。

  在吉林省“兩會”改善民生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廳廳長馬少紅說:“到2020年底,我們將實現吉林省農村文化小廣場建設行政村全覆蓋,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馬廳長表示,要搶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即將實施的機遇,進一步夯實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礎,不斷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有文化行政部門做堅強後盾,相信吉林省“陽光工程”文化志願者活動之路,將越走越實、越寬!(來源:吉林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