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吉林
吉林
講好吉林故事 播撒紅色種子
發布時間:2023-09-07 11:59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09-07
  10場紅色故事宣講活動場場爆滿,155名紅色故事講解員同場競技,3輪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精彩紛呈……6月至8月,吉林省紅色故事宣講活動和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順利舉辦。一個個感人至深、振奮人心的紅色故事,把吉林省紅色旅游資源和紅色文化巧妙結合在一起,將紅色文化的種子播撒到群眾心中,深植於吉林這片英雄的沃土。
  播撒紅色文化種子
  “精彩夜吉林”作為吉林省一項傳統文化盛宴,每年都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今年“精彩夜吉林”舞台上,一場紅色故事宣講將觀眾的熱情推向高潮。
  6月以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開展“薪火賡續﹒聲動我心”紅色故事宣講活動。由吉林省各地優秀紅色講解員組成的宣講團走進學校、機關、企業、社區、景區進行宣講,不斷擴大紅色文化教育覆蓋面,並通過廣播、電視和各類新媒體平台向社會宣傳推介《吉林省百佳紅色故事》《革命舊址百課開講》視頻,讓吉林紅色故事走進千家萬戶,把紅色文化的種子播撒到百姓心間。
  “楊靖宇將軍真是太偉大了,在沒有糧食的艱苦情況下,還能和日本鬼子戰斗,直至最後犧牲。是他們用熱血和生命,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長春南湖實驗中海小學五年級的張同學說。
  來自東北淪陷史陳列館的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王漫,這次以主持人身份參與了整個宣講活動。“我從事紅色講解員已經7個年頭了,以前都是站在台上講述紅色故事,這次以一名傾聽者的身份,聽我的小伙伴們講述吉林的紅色故事,猶如經歷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升華。”王漫說。
  培養紅色講解員隊伍
  在2023年吉林省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志願組決賽現場,一名外籍選手引起了評委和現場觀眾的關注。來自老撾的吉林外國語大學2022級留學生陳漢與其他14名志願者講解員同場競技,最終獲評“優秀志願者講解員”。賽後接受採訪時,陳漢說:“雖然我到中國學習漢語才一年多,但我卻感受到了吉林省豐富的紅色文化底蘊。能成為優秀志願者講解員,我很高興,我也會繼續弘揚吉林紅色文化,向更多的人宣傳吉林紅色故事。”
  近年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緊盯紅色講解員隊伍建設,激勵講解員提升知識儲備、鍛煉講解技巧、展示良好形象,不斷培養來自不同職業、不同領域的志願者講解員,通過線上培訓、以賽代訓、以演促訓等多樣方式,讓吉林紅色文化更接地氣、更入人心,用老百姓的聲音講述吉林故事,努力掀起“紅色故事我來講”的全民熱潮,持續推動全省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作為此次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的評委,吉林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沙濱談到大賽時感觸頗深:“我從海選就參與大賽,見證了每名選手的成長和成功。無論是專業組還是志願組的選手,都在比賽中展示出了高水平。特別是在志願組的比賽當中,有小學生,還有外籍選手,說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吉林紅色故事,正努力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我也希望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的舉辦,能夠促進省內紅色故事講解員的交流學習和講解員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
  來自東北淪陷史陳列館的講解員佟思逸最終獲得專業組第一名。“這是我第3次參加吉林省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每次比賽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學習和提升。從參賽選手身上,我能夠學習到很多知識,比如有的選手通過與先烈時空對話的形式,將紅色故事講述得更加生動,也讓我很受觸動。未來我也會把此次大賽取得的成績轉化為傳播吉林省紅色文化的不竭動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弘揚紅色文化的事業當中。”佟思逸說。
  活化紅色旅游資源
  近年來,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統籌指導下,各地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特色優勢,不斷拓展紅色旅游產品,以“紅色+研學”“紅色+演藝”“紅色+黨建”“紅色+鄉村”的形式,強化紅色旅游品牌培育,加快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今年暑期,吉林省四平戰役紀念館“為新中國而戰”史實陳列正式開館。升級改造後的四平戰役紀念館突出了“為新中國而戰”的主題,並在傳統展示中融入現代化元素,增強沉浸式體驗。
  “讓孩子們來到紅色景區旅游參觀,接受紅色教育,能夠讓孩子們銘記歷史,更讓他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來自河北的游客張先生在參觀東北淪陷史陳列館時說。
  位於吉林市的紅石國家森林公園以地區文化特色及優秀自然資源為依托,通過開發“紅色+研學”特色旅游產品,將紅色資源與研學項目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激活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產品,賦能景區建設發展。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紀念館館長吳艷濱介紹,今年暑假期間,紀念館接待各類游客2.6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79%。
  在吉林省火熱的旅游市場上,紅色旅游格外顯眼。據初步統計,上半年,吉林省紅色景區、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接待游客數量成倍增長,全省旅行社組織游客參與紅色旅游人數佔總接待量的20%以上。(楊浩 劉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