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吉林
吉林
吉林延邊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新光彩
發布時間:2024-09-10 09:15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4-09-10
  伴隨鑼鼓的節拍,舞者們跳起歡樂的舞步,搖動多彩的象帽,長長的飄帶旋轉如風,場面熱烈奔放。9月1日,在“中國朝鮮族農樂舞”項目大賽的舞台上,來自遼寧省鐵嶺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各縣市以及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8支代表隊,用一個個展現非遺傳統舞蹈在新時代傳承、創新、發展、繁榮之態的優秀作品,為初秋的延邊州鋪開一幅幅斑斕似錦的藝術畫卷。
  這裡是延邊州,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近年來,延邊州依托當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不斷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從突出民族特色入手,統籌推進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加強非遺方面的文化交流,促進“非遺+”融合發展,多元創新非遺傳承載體,讓非遺綻放新光彩。
  加強交流 展現非遺無窮魅力
  “以中國朝鮮族農樂舞項目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藝術瑰寶,特別是在重要的節慶活動上,不僅豐富了延邊民眾的文化生活,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親身體驗和感受朝鮮族文化的魅力,促進吉林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田雲鵬說。
  9月2日,“中國朝鮮族農樂舞”項目傳承保護經驗交流分享會在延吉市舉辦,國內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統舞蹈類傳承人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農樂舞”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活動不僅拉近了非遺與民眾之間的距離,也為傳承人與傳承人之間搭建起非遺交流、互學互鑒的橋梁。
  來自雲南的彝族“跳菜”非遺傳承人羅羅拔四說,延邊州豐富多彩的非遺讓他驚嘆。“藝術源於生活,音樂源於自然。這次來到延邊州汪清縣觀看了農樂舞大賽,對吉林的農耕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看到了‘鄉村面貌新 百姓生活美’的景象。看完他們的展示,我震驚、震撼、感動。”羅羅拔四說,千言萬語都不及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親身體會。
  近年來,延邊州鼓勵支持傳承人參與國家、省州、縣市的各種展覽展演、表演比賽、研討交流等活動,加強技藝切磋和展示,提高技藝技能。高質量舉辦“阿裡郎”歌謠大賽、非遺體育項目朝鮮族摔跤比賽等,通過競技類賽事,以賽促交流,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圖們市最大規模長鼓舞表演、汪清縣“千人象帽舞”、延吉市“牙拍舞”、龍井市伽倻琴千人彈唱挑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年齡跨度上至76歲老人,下至6歲兒童,全州各族群眾共同參與挑戰,增強了廣大群眾對朝鮮族文化傳承保護的熱情,也讓世界看到延邊非遺的獨特魅力。
  “非遺+旅游” 融出最“朝”民族風
  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設“文化強州、旅游興州”的大背景下,延邊州切實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融合發展優勢,加快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提質升級。
  不起眼兒的玉米皮,通過編織達人的一雙巧手,變成了吉祥物、坐墊、笤帚、枕頭等工藝品﹔傳統食品糯米,在匠人的手中捏制雕刻出一個個可愛的糯米人擺件﹔朝鮮族傳統紙工藝,利用植物纖維的天然韌性,制作成精美的燈籠、果盤、米罐等生活用品……在延邊州“美麗工坊”,店內陳列著上百件非遺文創產品,生動展現著延邊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成為游客們在旅途中駐足的焦點,成為可以帶走的城市文化名片。
  近年來,“非遺+旅游”成為延邊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美麗工坊”開發了朝鮮族民俗文化和非遺傳統手工制作的體驗和參觀項目,游客們可以在項目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具有朝鮮族傳統特色的工藝品及生活用品。游客不再僅僅是觀賞者,而是能親身投入各類體驗活動中,切身感受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內涵。
  中國朝鮮族民俗園是當地最火爆的打卡地之一,不僅有朝鮮族服飾、朝鮮族傳統米糕制作技藝、米酒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還有朝鮮族傳統民居、秋千跳板、摔跤等非遺項目場地設施,來自各地的游客在這裡能觀看精彩的非遺表演。而伴隨朝鮮族服飾體驗項目發展,衍生了攝影、化妝、直播帶貨等相關行業,“朝鮮族公主”體驗式消費已經成為延邊旅游體驗的新亮點。
  在延邊,無論是穿在身上的朝鮮族服飾,喝在嘴裡的米酒米露,吃在嘴裡的泡菜冷面,還是運用傳統技藝制作的手工陶杯,節慶活動上的歌舞表演,非遺與旅游的融合不斷深入。這不僅讓非遺技藝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也拓寬了非遺保護傳承的路徑,令非遺生機勃勃。
  健全體系 書寫保護傳承新篇章
  目前,延邊州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名錄項目19項、省級名錄項目90項,位列吉林全省首位,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不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燦爛與輝煌。
  如何讓百年來的藝術結晶超越時空浸潤現代人的心靈?如何讓口傳心授的生活智慧世代傳承、歷久彌新?
  延邊州給出了答案。為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助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延邊州依托地域特色資源優勢,培育了汪清象帽舞之鄉、琿春洞簫之鄉、龍井伽倻琴之鄉等一批特色文化鄉鎮,建設了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龍“朝鮮族三老人”展演館等非遺宣傳展示陣地,打造了敦化市大蒲柴河鎮大蒲柴河村、延吉中國朝鮮族民俗園、汪清傳統粉條工坊(關東粉王食品)等非遺村落、非遺街區、非遺工坊,還評選命名和龍市金達萊村等10個村為朝鮮族民俗村、圖們市水南村等5個村為朝鮮族傳統村落,為非遺保護傳承構建了良好的文化生態陣地體系。
  非遺的魅力源於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系於傳承創新。延邊州始終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不斷創新傳承載體,拓展傳播途徑,培育文化生態,為非遺傳承發展賦能增力。
  傾力打造延吉朝鮮族端午民俗文化旅游節、龍井朝鮮族百種節等“一市一品”節慶活動品牌,利用端午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開展豐富多樣的非遺宣傳、展示、展演活動,大力開展朝鮮族象帽舞、盤索裡等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從各中小學校園、景區到各研學基地,非遺授課與技藝傳習吸引了眾多研學者和游客,一問一答間,年輕一代被喚醒,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的培育之路就此展開,為非遺傳承注入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