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江蘇
江蘇
南京:文學賦能城市 詩意暈染旅途
發布時間:2021-01-08 09:36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1-01-08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天下文樞、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城市印象“關鍵詞”,總與歷史文化緊密相連。2019年10月31日,南京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辦的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並被授予“文學之都”稱號。擦亮“文學之都”新名片,用文學為城市賦能,讓旅途更有詩意,南京做出了一系列探索。
  文學之都活力四射
  在江蘇省美術館、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文博場館“夜讀”南京﹔到大報恩寺、瞻園等景區看實景演出﹔到南京圖書館24小時書店、“二樓南”書店、24小時美術館等場館讀書、看展……如今,文都南京的“打開方式”越來越多樣。除了常態化的體驗,以成為“文學之都”一周年為契機,2020年10月,南京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2020南京文學季”活動,文學季設置“行走文都”“戲劇文都”“書香文都”“創作文都”四大主題篇章,舉辦了百余場文學體驗活動,讓市民游客在南京感受文學的魅力。
  文學季期間,85歲的大華大戲院重啟,與南京大小戲院劇場共同為市民游客帶去《惜﹒嬌》《鑒證》《鳳凰台》等60余部近百場演出,吸引超過6萬人次前往觀演。南京市各大圖書館及高校社團、閱讀空間開展了包括“書服到家”“你選書,我買單”“朗誦者”等活動,為廣大讀者提供便捷服務。此外,還開展了“全球助盲聲音傳遞活動”“青春文都為寧寫詩”“2020文學之夜”等活動,通過為盲人讀者朗讀、邀請學生以“三行情書”的方式撰文記錄南京、邀請文學大咖演講、重啟“青春文學獎”鼓勵創作等,彰顯文都魅力,培育新興寫作力量,為“文學之都”輸入新鮮血液。
  “2020南京文學季”還有專屬APP,市民游客通過“NICE文都”APP,可一鍵獲取南京文化地標、歷史典故、演出票務、“寶藏”景點、折扣券等信息。而即將上線的“文都地圖”小程序,則集文學歷史、人文地理、數據分析、城市場景、AR交互、彈幕實地打卡等功能於一體,用戶不僅能一鍵獲悉“歷史上最早的文學專科學校在哪”“‘詩仙’李白在南京留下了哪些足跡”“劉勰的《文心雕龍》是在哪裡寫成的”“500米龍蟠裡,如何能獲得‘詩巷’的美譽”等與南京緊密關聯的文學知識,還可以在線“雲”游覽南京,或定制專屬文化線路,趣味十足。
  以旅彰文風光無限
  “我們今天的生活,不再是吃飽、吃好的問題,擁有大量閑散的時間,怎麼能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呢?文化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2020第三屆中國南京國際登高節期間,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館長馬未都從古詩詞著手,為南京市民游客帶來了“重陽文化分享會”。
  正如馬未都所說的“文化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南京旅游因此風光無限。
  近年來,“聽歷史﹒游南京”長江岸邊說六朝系列音頻故事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平台“南京文旅”上持續更新,深受網友喜愛。2019年舉辦的“金陵菜”主題廚藝大賽,將《隨園食單》《紅樓夢》中對金陵膳食的描述變為現實佳肴,用菜肴講述張學良與“少帥壇子肉”、胡小石與“胡先生豆腐”“美人肝”等歷史名人在南京留下的美食佳話。
  2020年,融入文化內涵的南京旅游產品更加豐富。
  中秋佳節,清代甘熙《白下瑣言》中記載的、明朝鼎盛一時的“笪橋燈市”,重現南京熙南裡街區,“沒想到南京還有過‘笪橋燈市’,真是長知識了!”南京市民李女士說。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的“長生鹿”重現孝陵,10月1日起,南京明孝陵景區梅花谷內每天有10頭配備GPS定位器的梅花鹿漫步其中,與游客親密接觸,“深林見鹿蹤”的遠古風雅再現,“擼鹿”更成為吸引游客的新亮點。“世界文學之都南京”主題課程走進課堂,持“‘文學之都’南京探索護照”,跟著詩詞穿越南京1800年文脈,打卡烏衣巷、鳳凰台等景點,隨著《紅樓夢》《儒林外史》品“金陵味道”,各類主題課程引導孩子們“重游”家鄉。
  重陽佳節,第三屆中國南京國際登高節於南京幕燕濱江風貌區舉辦,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幕府登高”再現,市民游客著漢服登高“辭青”,賞菊花、插茱萸、畫團扇、品美酒,文化氣息濃郁。南京市民陳女士陪同年過八旬的母親登高,頗有感觸,“一路上年輕人向我們問好,還給老人家送了花,看到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與關愛很感動,我覺得他們比眼前的風景更美!”
  創意IP打造品牌
  談及IP打造,“2020南京文學季”IP形象“金陵子”與“寧好鴨”的設計者二喬先生認為,一個IP從誕生到成熟,需要做好產品、內容、營銷、宣廣、授權等工作,形象設計隻是第一步。
  為打造“文學之都”IP,南京制定出台了《南京“文學之都”建設規劃綱要(2020-2023)》,確定了發展目標:到2023年底,南京基本建成全國引領、全球知名、具有廣泛輻射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文學之都”,逐步形成文學交流互鑒頻繁、文學資源要素集聚、文學創作繁榮活躍、文學相關產業發展快速、參與主體多元開放、城市書香氛圍濃郁的良好工作格局,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發揮重要作用。
  事實上,南京早已為打造“文學之都”IP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三五”期間,南京先後制訂出台了《南京市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實施意見》《南京市促進演出市場消費實施辦法》《南京市政府補貼文旅展陳消費試點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自2017年起,南京市財政每年落實1500萬元文化消費專項資金,補貼演出市場的供給端和消費端。截至2020年9月底,已評選出15批次531台970場政府補貼劇目,補貼比例10%—50%,直接補貼資金4755萬元。2018年南京首次設立藝術基金,每年投入3000萬元用於資助舞台藝術創作、美術創作、廣播影視與文學創作、傳播交流推廣四大類項目,3年來已撥付資金近1億元,資助項目334個。京劇《惜﹒嬌》導演李卓群表示,南京戲曲市場培育得非常好,對戲曲工作者支持力度很大,希望未來的新戲都能在南京上演。
  同時,南京通過推出文化遺產之旅、文博科教之旅、古都美食之旅、歷史鑒證之旅、養心文化之旅、休閑度假之旅等六大主題線路﹔全面啟動“夜之金陵”品牌打造計劃,推出“夜購、夜食、夜宿、夜游、夜娛、夜讀、夜健”精品消費線路﹔持續舉辦南京秦淮燈會、南京國際梅花節等一系列品牌節慶﹔不斷推進“非遺進校園”傳承工作,開展“博物館+高校”大學生非遺傳承實踐、“我是小小傳承人”等活動,緊緊圍繞“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大局,不斷提升城市文化氛圍,持續豐富“文都”內涵,為孕育“文學之都”IP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袁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