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江蘇
江蘇
江蘇:非遺在旅游中“見人見物見生活”
發布時間:2021-01-28 09:20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1-01-28

  在南京博物館看一場非遺傳承人帶來的表演,在無錫市惠山古鎮跟隨非遺傳承人捏一個泥人,在宿遷洋河酒廠文化旅游區通過多媒體、實景、真人表演等形式品一品濃濃酒文化……

  近日,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認定的首批江蘇省非遺旅游體驗基地出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無錫市惠山古鎮、蘇州太湖園博園、張家港市鳳凰山景區、南通市唐閘古鎮湯家巷歷史文化街區等10家單位入選。這些地方在為游客提供旅游好去處的同時,也讓非遺得到了創新傳承,為文旅融合豐業態、添精彩。

  明確發展方向

  如今,人們旅游不再隻是“看山看水看風景”,更追求“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體驗,體驗非遺項目、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已然成為旅游新亮點。

  為促進“非遺+旅游”融合發展,2020年12月,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江蘇省非遺旅游體驗基地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對省級非遺旅游體驗基地申報提出6條要求,包括要有國家級或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入駐,具有固定的非遺展覽展示、互動體驗場所,長期堅持開展非遺旅游體驗活動等。這些要求為江蘇發展非遺旅游明確了方向。

  近年來,江蘇各地積極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南京、徐州、蘇州、宿遷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均指出要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蘇州太湖園博園把老百姓身邊的非遺凝練出“光耀歷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歲時節令的一年、人生禮儀的一生、生態蘇州一城”的“五個一”觀展體驗,採取數碼虛擬游戲、3D打印、現場技藝表演等方式,將蘇州非遺十大類別項目、691件非遺展品全景式呈現。“景區還有4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及4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入駐,每年開展數十場非遺活動。自2016年開園以來,景區已吸引游客超過300萬人次,為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打開了新窗口。《辦法》出台後,景區不僅可以對標找差距,有針對性地提高非遺旅游供給質量,更重要的是讓景區非遺旅游發展的力度和質量有了方向。”蘇州太湖園博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州園博園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靈芝說。

  宿遷洋河酒廠文化旅游區每年會定期組織專業知識培訓,開展拜師儀式及師帶徒活動,在不斷強化技能水平的同時,非遺技藝也得以延續。該景區相關負責人認為,《辦法》為非遺旅游特色項目打造提供了方向、給出了標准,有利於景區對照標准打造相關項目,推動景區特色化發展,讓非遺更好地傳承。

  深化文旅融合

  江蘇設立省級非遺旅游體驗基地的初衷是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開發設計互動性強、體驗感好的旅游體驗產品,不斷拓展傳播渠道、擴大受眾范圍、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經驗和模式。從這一初衷出發,各地非遺旅游體驗基地通過定期舉辦體驗活動、設置研學課程、推出文創產品等方式讓非遺走進景區,深化文旅融合。

  中國鎮江醋文化博物館是一個集文化遺產保護、科普教育、工業旅游等於一體的主題展館,為了進一步促進非遺旅游發展,該館成功打造了IP形象人物“恆大師”,以“恆大師講故事”的方式,介紹香醋工藝。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邀請了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12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每個月會在館內的作坊工作20余天,其間,除了做自己的手藝,還不定期為市民、游客授課、宣講、展演。蘇州太湖園博園則開發了碑拓、蘇扇、蘇繡等10門非遺體驗課程,截至2020年10月,該景區已累計開課逾300課時,累計接待學員約8000人次,其中適合成年人的非遺研學活動累計接待學員約3000人次。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秦淮燈彩代表性傳承人曹真榮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內開設了自己的作坊,他說:“有個大學生看到我的彩扎,暑假特地跑來學了半個多月,自己會扎基礎款了。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門手藝,我感到很開心。”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找到促進非遺旅游發展的恰當途徑,從不同角度擴大非遺的傳播力度,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非遺走進生活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京絨花代表性傳承人趙樹憲的作坊裡,21歲的學生嚴鑫正在學習制作扎絨花。“我幾乎每周都會來這裡學習扎絨花。早在幾年前,就有非遺傳承人到我們學校來授課,後來我在電視劇、生活中都能看到絨花,就想學學看。現在喜歡上了絨花,想一直從事這個行業。”嚴鑫說。

  宿遷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公共服務處(非遺處)處長王慧春介紹,目前,宿遷已推動剪紙、旋木雕、泥面塑等非遺項目與15家旅游景區結對,簽訂入駐協議,建設非遺體驗基地,促進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實現文化和旅游的良性互動、共贏發展。此外,該市還通過組織非遺展示活動,為節假日營造文化氛圍,並組織非遺進社區設立工坊,引導群眾廣泛參與,推動非遺融入民眾、融入生活。

  蘇州博物館、網師園、獅子林等知名景點收納其中,土特產商店、特色餐飲店應有盡有……2020年6月,蘇州首個線下非遺共享店——“非一般的甄選鋪”開門迎客。何為共享店?簡單來說,就是多個品牌共享同一間店鋪。該店採用“一周掌櫃”模式,每周都會進行品牌(項目)更換,“掌櫃們”需要通過“線下展售+線上直播”的方式,輪流推介蘇州非遺產品。

  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非遺和工藝美術(絲綢)促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商品銷售對於拓寬非遺傳播路徑、增強非遺生命力具有重要意義。今後,蘇州非遺產品還將在更多平台上線,進一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形成以消費促進非遺傳承、以非遺傳承成果刺激消費的良性循環。

  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李良武認為,隻有讓非遺活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賦予其新的活力。近年來,鎮江結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積極開展非遺進社區等“六進”活動,打造社區和學校第二課堂,鼓勵普通市民參與具體項目制作和表演。“讓‘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非遺項目露出‘廬山真面目’,回歸百姓身邊,既讓非遺傳承更接地氣,也為社區增添文化活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邰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