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蘇六部門聯合印發《推動省直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在寒暑假和法定節假日期間,延長開放時間,全年累計延長開放日不少於60天”,“創意開發夜游項目,打造沉浸式游覽、情景演藝等多元化夜間文旅消費場景”。博物館夜場並非日間模式的時間延續,而是具有主題互動性的博物館奇妙夜。中秋假期,不少游客走進南京多座博物館,感受博物館奇妙夜綻放的別樣美麗。
美妙的中秋一刻
“由於博物館開放夜場並非常態,所以一知道消息,我就趕緊預訂了南京博物院中秋節當天的門票。”南京市民林女士說。
今年中秋假期,台風“貝碧嘉”成了“不速之客”,南京多家博物館9月16日臨時發布公告,當天的夜場活動因台風原因取消。幸好風雨很快過去,9月17日,“月滿金陵 相約南博”如期登場。
當夜幕降臨,以南京博物院特色建筑為“幕布”,一場如夢似幻的燈光秀上演,拉開了中秋夜游活動的帷幕。多件可移動精品數字文物投射在特色建筑之上,古典華美,如同一場流動的視覺盛宴,為游客帶來如夢似幻的體驗。游客紛紛舉起手機,選擇角度,記錄下這流光溢彩的中秋美妙一刻。
林女士和女兒特地穿著漢服赴中秋之約,“這是帶著孩子第一次體驗博物館夜場,十分期待。南京博物院在預告中提到會有一些非遺體驗項目,帶孩子來感受一下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非遺館,傳承人集體創作展出各類中秋主題非遺手工藝作品。南京繩結非遺傳承人蔣妍俠現場演繹的作品“花好月圓”,注重花結的變化和色彩的搭配,花團錦簇,寓意美好﹔面塑技藝傳承人猶如魔術師,把各種顏色的面團放在手中不斷搓揉,很快,一隻可愛的小兔子的雛形就躍然指尖,引得周圍小朋友一陣歡呼。南京皮影“嫦娥奔月”,光影交錯間,戲曲人物閃亮登場,民間藝人巧手操縱著皮影人偶,將嫦娥奔月的經典故事演繹得栩栩如生。搭配劇情的絲竹管弦樂韻時而緊張時而悠揚,讓游客置身於亦真亦幻的民俗藝術世界中……
在南京博物院小劇場、老茶館裡,還有“板橋清風﹒中秋雅韻”名家展演,揚劇折子戲、昆劇折子戲等輪番上演,不時引發游客的陣陣歡呼和掌聲。整點上演的“古韻中秋﹒月舞南博”舞蹈快閃聚集觀眾的目光, 既有典雅婉轉的昆曲表演,也有動感十足的現代舞蹈,張力十足。
沉浸式奇妙夜
這個中秋假期,不隻是南京博物院,南京六朝博物館、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均延時開放,請游客歡度博物館奇妙夜。
瞻園是江南四大名園之一,素有“金陵第一園”的美譽。假日期間,沉浸互動戲曲園林實景戲曲演出《金陵﹒王府往事》照亮了夜晚的瞻園。游客作為“王府貴客”參與其中,不少年輕人穿著漢服前來體驗“入戲”。
當游客跟隨“王府管家”在光影中追尋一段“王府往事”,根據劇情的不斷推進,亭台樓閣、曲水流觴成為故事發生的流動舞台,一步一景,一曲一戲。古樂奏響處,才子佳人翩翩起舞,踏歌而行。一場沉浸式的明代婚禮上演,究竟誰能夠成為新娘,劇本沒有答案,交由現場觀眾決定,互動感強。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觀眾大呼過癮。
“演出將歷史、園林與戲曲結合,融合現代科技手段,互動感強,游客可以參與並影響最後的劇情,有劇本娛樂的新鮮感。”“95後”游客廣辰還提到,婚禮中設置的一些知識點,例如明代的伴郎伴娘的稱呼、白頭偕老的典故出處等,讓參與者收獲很多。
中秋假期在江寧織造博物館,《大夢﹒紅樓》讓游客對紅樓夢的文化內涵有了新的解讀。從互動觀賞到數字藝術,從場景解謎到角色扮演,整個沉浸式空間中設置了多種體驗模式,博物館與夢境巧妙地融合,游客身臨其境,穿梭在虛實交融的空間中。黛玉吟詩、寶釵理妝、起舞拜月、擊鼓賞花……眾多場景的創新演繹為游客帶來層次豐富的沉浸式體驗。
考驗運營能力
對於游客而言,博物館的夜晚令人向往。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在《博物館之美》中寫道:“博物館的晚上是非常特別的,因為它有著不同於白天的安靜和視覺上的感受。因為人們看慣了白天的博物館常態,卻很少能夠看到不同於白天的晚上的博物館景觀,這種特別的體驗對於公眾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拾峰介紹,通過豐富產品供給、延長服務時間、精品展覽直達基層等具體舉措,江蘇正在探索創新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江蘇路徑”,切實緩解博物館的“預約難”問題。
“南京博物院的票平時很難預約,沒想到中秋節下午5時,我刷到了票。”南京市民古先生高興地說。南京博物院此前提到,中秋假期延時開放期間於每日17時增發門票3000張。
“我白天來這裡看過展,知道中秋節開放夜場的消息,就又預約了,晚上看展更安靜,氛圍和白天不太一樣。”攝影愛好者劉先生在南京博物院“新的融合——南北朝歷史文化特展”前,認真端詳每件展品。南朝的“銅弩機”制作精巧、北魏的“釉陶甲騎具裝俑”威武雄壯,還有被稱為古人“頂奢”的“北魏玻璃缽”令人驚嘆。
走進六朝博物館,“隻此中國色青”特展前,不少游客駐足欣賞。“何為青色”“青雅如玉”“天地青翠”“隻此青綠”等不同的主題展現出東方色彩美學的悠然韻味。“中秋市集”上,制作祈福香囊、香薰禮盒的體驗又讓游客感受了東方生活美學的雅致。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看來,博物館夜場和日場是完全不同的場景,博物館夜場運營要重新考量,從主題、服務、導引、文創、講解等角度都要有所創新。
博物館開放夜場,有助於激發公眾參與文化消費的深度、廣度和多樣性,為博物館帶來餐飲、 夜宿、文創等消費增長點。據了解,南京多個博物館還利用館藏品和文化資源開展IP開發和運營試點,創造新的衍生價值,推出“金陵貓貓”“喵信快跑”等多個系列的文創產品,讓游客的博物館之旅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有博物館業內人士也認為,夜場開放,隨之而來的是工作人員延長的工作時間、延長開放帶來的安全隱患、管理費用的增加等問題。張錚認為:“博物館開放夜場,對於館方和運營方的人力都有著很高的專業要求。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是一個可以探索的方向。”(邰子君 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