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江西
江西
“詩意”與“煙火”,照亮江西鄉村振興路
發布時間:2025-11-28 09:1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11-28

  贛鄱大地,山清水秀間沉澱著千年文脈,田壟阡陌上孕育著無限生機。近年來,江西將鄉村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作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支點,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以特色產業催生富民實效,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11月28日,“品贛鄱煙火味 賞江西振興景”2025江西鄉村文化旅游節暨“百縣百碗”文旅促消費活動在萍鄉啟幕,集中展現江西鄉村的煥新發展。

  生態為底, 

  綠水青山成為流量密碼 

  月亮灣之畔的石門村,古木參天、郁郁蔥蔥。這裡是婺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核心區,也是全球極危物種藍冠噪鹛的重要棲息地。

  “2000年,當消失81年的藍冠噪鹛在婺源被重新發現時,野生種群僅50多隻。現在,你們猜猜有多少隻?”67歲的護鳥員兼義務講解員俞旺金向游客介紹,“600多隻呀。”

  這正是江西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解題思路”的一個縮影。記者從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近年來,江西省先後出台系列政策規劃和地方標准,以生態優先,積極推動全省鄉村旅游品牌化、聚集化可持續發展,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還吸引了青年“歸巢”創業,民宿數量大幅增長,本地特產供不應求。經測算,2024年江西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47億人次,“生態紅利”轉化為文旅市場強勁的消費動能。

  文化賦能, 

  千年文脈煥發時代活力 

  坐落在上饒靈山余脈的望仙鄉,曾因多年的花崗岩開採導致植被破壞、山體裸露。2007年,當地政府關閉所有石材加工廠,並啟動修復工程,將礦區植被覆蓋率從35%提升至82%。“生態負債”轉化為“生態資產”,也引來了投資的“金鳳凰”。

  2010年,望仙谷景區在鄉村廢棄礦區拔地而起。“鄉土記憶”是這裡的核心競爭力:從周邊村落收集的37棟古宅,形成贛東北民居建筑群等“懸崖古建景觀”。非遺工坊一條街邀請竹編、木藝、油紙傘等匠人駐場,打造古法造紙、燈彩巡游等豐富的互動體驗場景。2024年,望仙谷接待游客31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28億元,帶動周邊8萬名群眾年均增收2.5萬元。

  歷史悠久的江西,紅色文化、廬陵文化、陶瓷文化、客家文化等交相輝映。近年來,江西不僅打造了“百館萬場贛鄱共享”“百萬好書進基層”等品牌活動,還創新實施“四個100”文化導師下鄉計劃,其中,選拔全省100名非遺傳承導師,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基層,為鄉村振興凝聚強大精神動力。

  當生態的畫卷徐徐展開,浸潤其間的文化底蘊便賦予鄉村更深沉的魅力與蓬勃的生命力。在吉安,“田埂畬歌”與“紅歌擂台”深情唱響﹔在贛州市全南縣雅溪古村,穿藍布衫的村民領著游客唱山歌、做擂茶……文化基因成為村民和游客能親手摸、親口嘗、親身玩的日常,文化傳承在旅游發展中落地生根,文化自信在鄉土體驗中不斷增強。

  主客共享, 

  產業富民鋪就火熱市場 

  鄉村文旅的高質量發展,最終落腳點是“富百姓、興鄉村”。江西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特色產業,創新鄉村文化旅游產品業態,讓百姓從鄉村文旅發展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受益者。

  每年秋天,萍鄉市蓮花縣高灘村的吉內得國家稻田公園裡,一批批親子家庭和研學游客在此體驗農耕文化。江西吉內得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鵬程說:“從最初單一的水稻種植,發展到如今的農文旅融合,不僅帶動當地5000多個農戶和40多家種糧大戶增收,更實現了產業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

  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鄉江西德安,義門陳村再現著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生活場景﹔永豐紅色農旅綜合產業園裡,研學課程、紅色講解與產業體驗融合交織,傳統農耕文明中沉澱的智慧正被重新發掘,成為富民強村的“金鑰匙”。

  “以前隻知道這裡夏天很涼爽,沒想到冬天也有與眾不同的游玩體驗。”在宜春市靖安縣中源鄉的靖安國際滑雪場,來自南昌的游客秦旺說。如今的靖安,溫泉、滑雪、槳板、躺溪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完成了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避暑“後花園”再到宜居宜業度假勝地的“三級跳”。900余家民宿讓當地百姓成為鄉村旅游產業鏈上的“主角”。

  尊重自然、珍視文化、關注民生,是江西鄉村文旅的生動實踐。一個個生態美、文化興、產業旺的秀美鄉村走入大眾視野,成為城市游客向往的“鄉野生活范本”和“如畫江西”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底。(王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