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遼寧省委、省政府關於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要求,遼寧省文化廳在今年9月至10月舉辦了“金秋文化惠民季”活動。圍繞喜迎中秋歡度國慶、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創作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舉辦形式多樣的展示展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產品,為遼寧全面振興營造了良好文化氛圍。通過高度契合、多方聯動、協調統一的工作實踐,開創了文化惠民活動的新模式。
高度契合,文化惠民活動集中開展
一是文化惠民季活動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高度契合。省文化廳明確“金秋文化惠民季”活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遼寧省推進文藝繁榮發展實施意見要求,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為遼寧全面振興營造良好文化氛圍。今年初,省文化廳首次舉辦了“新春文化惠民月”活動,千余項活動惠及群眾500萬人次,優質的文化年貨讓人民群眾度過了一個歡樂、祥和、幸福的新春佳節。賀旻副省長在批示中對新春文化惠民活動予以肯定,特別要求要認真總結經驗,為今後更好開展人民群眾歡迎的活動奠定基礎。此次“金秋文化惠民季”活動,既是年初成功舉辦惠民活動的延續,也是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再度實踐。
二是豐富的活動形式與文化惠民季的主題高度契合。圍繞“金秋文化惠民季”活動主題,“天涯共此時——中秋節”圖片展在遼寧省圖書館展出﹔“仲情中秋”遼寧非遺中秋主題展示展演活動與觀眾共度佳節﹔《但願人長久﹒2016中秋音舞詩畫》亮相遼寧大劇院﹔“《復興之路》遼寧展”帶給遼寧觀眾前所未有的觀展體驗。作為惠民季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情系家國 放歌振興”全省群眾廣場舞蹈展演、全省群眾合唱展演、全省群眾美術書法作品展,體現了鮮明時代特征和民族民間特色,展現了新時期遼寧城鄉群眾的良好精神風貌,宣傳了遼寧精神,助力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活動主題與不同的活動形式緊密結合,使這些文化活動有思想、有內容,有品位、有活力,廣受群眾好評。
三是特色活動內容與群眾的文化需求高度契合。遼寧省博物館推出9大陣地展覽,既有中華文明精粹,又有西方文明精華,接待觀眾15.5萬人次﹔遼寧省圖書館僅國慶長假期間就接待讀者10萬人次,不少群眾在假期前來“充電”﹔遼寧芭蕾舞團原創舞劇《八女投江》在盛京大劇院演出,把頂級藝術精品帶給觀眾﹔遼寧人藝話劇《干字碑》以舞台藝術再現毛豐美同志先進事跡,在全省巡演60余場,觀眾8萬余人﹔省直藝術院團送戲進基層演出470余場,把精彩的文藝演出送到街道、廠礦、學校和軍營﹔“群眾文化萬村培訓工程”深入本溪、盤錦、大連等地66個鄉鎮街道的813個涉農自然村,培訓農村文娛骨干3500余名,活躍和引領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黨史故事》《大會師》《遼寧抗戰往事》《為了新中國》等專題片和紀錄片陸續在遼寧文化共享頻道展播。沈陽市策劃推出近100項文化活動,看演出、觀展覽、賞大片、品絕活,活躍和豐富了國慶期間市民文化生活﹔大連市投入490萬元開展政府購買民營文藝院團公益演出,41支民營文藝院團共演出200場,專業藝術院團“五進”公益演出188場,惠及觀眾10萬人次。本溪市舉辦“百姓聯動大舞台”百場巡演,在10余個廣場組織群眾文化演出24場,達到“周有活動,月有演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就是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惠民季實現了特色活動內容與群眾的文化需求高度契合。
多方聯動,文化惠民活動卓有成效
一是省直文化單位聯動,增強惠民實效。遼寧省圖書館攜手遼寧歌舞團,在惠民季期間舉辦“愛尚國樂”民族音樂會,重塑經典,唱響國樂,為讀者打造了一場立體閱讀的視聽盛宴。遼寧省非遺保護中心與遼寧大劇院合作,舉辦了“情滿中秋”非遺主題展演活動。秧歌展演薈萃了省內各個地域、不同民族的14個非遺項目,展演現場熱鬧火爆﹔古琴、木偶、二人轉非遺專場展演唱響中秋歡樂頌,滿足了不同觀眾的文化需求。多種形式的展示、互動、體驗,讓百姓在傳統佳節裡既能欣賞到精彩的展演,又能親近傳統、感受文化,重溫節俗記憶。
二是省、市文化單位聯動,擴大文化影響。遼寧省博物館充分發揮區域博物館優勢,以“大館帶小館”支持地方博物館建設,通過流動博物館的形式將“《復興之路》遼寧展”帶到鞍山市博物館、葫蘆島市博物館、遼沈戰役紀念館,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展示給更多的觀眾。“周末百姓大舞台” 文化志願者惠民演出活動,每周五晚准時與觀眾見面。主辦單位遼寧省群眾藝術館與各市藝術館緊密聯動,通過大舞台展示全省的群眾文化優秀節目,把文化惠民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打造百姓喜愛的群眾文化品牌。
三是文化單位與社會聯動,肩負文化擔當。“金秋文化惠民季”活動期間,遼寧省圖書館攜手省殘聯共同開展了“心手合一﹒讓愛傳遞”國際聾人節手語世界特別活動和“觸摸閱讀﹒感知溫暖”國際盲人節對面朗讀特別活動,啟動了盲文圖書外借服務,不斷加大盲殘服務力度。遼寧省博物館不斷探索館校合作新模式,舉辦了7場寓教於樂的社會教育活動,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引導廣大青少年走進博物館,熱愛歷史文化。遼寧歌劇院選派精干力量組建“軍歌嘹亮”演出隊,走一線、下連隊、進哨所,幫助基層部隊培養文藝骨干,把優秀文藝作品送到一線、送到官兵身邊,用精湛的演出鼓舞斗志,為強軍興軍匯聚好聲音、凝聚正能量,肩負起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協調統一,文化惠民活動開創新模式
一是文化服務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旨在打造文化會展品牌、發展會展經濟的第五屆遼寧(沈陽)工藝精品文化節,9月10日至13日在沈陽國際展覽中心舉辦,全省共有100個縣區,240多家企業、單位和個人參展。展會為全省文化企業搭建交流、交易、展示的平台,其引領作用明顯,文創消費大受歡迎。盤錦的編床、本溪的立體紙雕、營口的木雕、沈陽的瓷版畫、遼陽的鬆花石筆筒、大連的蠟染衍生品等眾多貼近生活、具有文創理念的作品受到了市場的歡迎,部分產品在參展首日就被訂購一空。展會現場交易額達300萬元,項目簽約額超過1800萬元。
二是惠民活動與文化傳承保護協調統一。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活動以“傳承民族文化 筑夢精神家園”為主題,通過專場展演、技藝展示、劇目展演、圖片展覽、專題講座等形式,走進學校、社區、鄉鎮。共舉辦非遺展示展演活動300多場次,參與項目900多個,參與傳承人2460余名,惠及觀眾近20萬人次,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活動增進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大眾文化自覺,呼吁人人參與非遺保護,共同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三是創新的活動模式與樂民惠民協調統一。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越來越強烈、需求越來越旺盛,為文化工作拓展了廣闊空間。全省文化部門和文化單位踐行惠民宗旨、結合時代主題,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實施方案,集中活動時間、廣泛動員力量,把惠民季的主題與本地、本單位開展的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新聞媒體、網站、微博、微信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使更多的群眾隨時感知活動、了解活動和參與其中。豐富多樣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讓“金秋文化惠民季”實現了全省覆蓋,成為樂民惠民的文化活動新模式。(來源:遼寧省文化廳)
上一篇: 遼寧省圖書館“數字文化驛站”獲評省直機關最佳實事 |
下一篇: 台北歷史博物館與遼博開展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