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遼寧省博物館不斷加強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建設,特別是搬遷新址以來,策劃和引進優秀展覽努力讓文物資源“活”起來,創新工作模式積極拓展社會服務功能。新館試開館一年多來,觀展量不斷上升,送展進基層和社會教育活動日益豐富。2016年,接待觀眾超過55萬人次,近3000人參與到特色教育和互動體驗活動之中。通過提升服務效能和豐富優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遼博持續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策劃精品展覽,傳播優秀文化
遼博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堅持發揮文化先導作用。充分利用新館一層8個展廳和大堂中廳空間,策劃組織各類展覽活動,同時積極籌備新館全面開館。2016年,共推出陣地展覽15個,這些展覽既契合時代主題又注重內容的系統性。“《復興之路》遼寧展”彰顯了中華民族170多年復興之路的宏大主題﹔“牽星過洋——萬歷時代的海貿傳奇” 帶領觀眾一起探尋神秘的海上絲綢之路﹔“篆籀丹青——吳昌碩的藝術世界” 詮釋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展示了一代宗師巨匠令人震撼的藝術世界﹔“廣西壯族歷史文化展”立體呈現與傳達廣西壯族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及其與嶺南自然山水和諧相處之道。生肖系列主題展“申猴朝歲——丙申新春猴文物圖片聯展”薈集200多幅文物圖片,解讀漫妙藝術,闡發精神意趣﹔世界文明系列展“文明之海——從古埃及到拜佔庭的地中海文明”展現了從古埃及、邁錫尼、塞浦路斯、腓尼基到希臘、羅馬、拜佔庭跨越千年的文明演變。
每一項展覽策劃和引進,策展團隊都銳意探索,精益求精,在展覽內容編排、形式設計、多媒體制作、講解詞編寫、觀眾互動等方面努力呈現最佳的展覽效果。特別是“文明之海——從古埃及到拜佔庭的地中海文明”展覽,首次以微信視頻導賞的形式講解,引發眾多觀眾好評﹔“廣西壯族歷史文化展”創新展陳方式和開幕形式,以壯麗精美的展廳設計和原汁原味文化展演讓觀眾大飽眼福。
傾力打造陣地展覽的同時,注重加強文化交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把原創展“侯北人藝術作品展”帶到意大利,積極參與赴韓國和日本交流展覽。同時,大力支持省內外兄弟博物館建設,全年向天津、甘肅、山西、旅順、鞍山、鐵嶺、葫蘆島等省市推出或參與展覽15個。“齊白石書畫藝術展”、遼博館藏“毛澤東詩詞名家書法展”等遼博品牌展覽被更多的觀眾所熟知。
創新服務模式,推進文化共享
隨著新館環境設施的改善,遼博不斷創新服務功能,擴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水平。依托豐富的藏品和公共活動空間,在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的領域進行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博物館特色“請進來,走出去”的館校合作新模式。與沈陽市渾南區中小學素質教育中心共同主辦“綜合實踐課程”,開展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現場教學活動,將學校課堂搬進博物館。在請進來的同時,博物館的特色教育課程也走進校園、帶到課堂。課程內容設計依據教學大綱和博物館展陳,融合歷史、藝術、科學、美術、勞技、品德等學科知識,立足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創新精神。通過館校合作的社教模式,向廣大青少年傳播歷史文化和審美知識,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養,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的廣泛好評。
結合“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遺產日”等主題,深入開展送展覽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活動,把文物展覽送到基層和百姓的家門口。特別是去年底,遼博首次啟用流動博物館宣展車,攜手葫蘆島市博物館把博物館展覽服務送到海軍某部訓練基地,受到官兵的熱烈歡迎。該宣展車是東北地區首台流動博物館宣展車,遼博也成為繼四川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之後全國第四家擁有大型流動博物館宣展車的文博單位。流動博物館改變了博物館長期以來注重以物說話的模式,結合展板、文創產品、多媒體、互動活動等多種形式詮釋文化服務,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觀感體驗。流動博物館也打破了博物館地域限制,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范圍,實現與觀眾的更好互動,讓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來源:遼寧省文化廳)
上一篇: 遼寧省開展校園周邊文化市場專項整治 |
下一篇: 遼寧大連現代博物館展出館藏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