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1年,遼寧省大連市成為國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市委、市政府把這項工作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了建設規劃中的各項目標任務,探索建立了具有地區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2013年,大連市成為國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市政府制定出台後續建設規劃並深入實施,取得了長足發展。
多措並舉,全域推進創建
大連市委、市政府按照創建標准,明確政府主導、財政支撐、服務全民原則,構建政府負總責、部門牽頭、區街配合、社會組織和群眾參與、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城市與農村互動,創建與惠民並行,固強補弱,多措並舉,全域推進。
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式發展。以基礎文化設施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支點,規劃布局市區兩級公共文化設施,投資興建了4萬平方米的大連歷史博物館、3.7萬平方米的大連圖書館新館、6800平方米的大連市群眾藝術館新館、1800坐席大劇場。在全省率先實現數字化影院在區市縣全覆蓋,率先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一鄉一站”、農家書屋全覆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覆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2131”農村五大文化工程建設。
著力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連續兩年將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納入政府民生工程。以精品藝術演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京劇《風雨杏黃旗》、話劇《雷雨》《民意如天》、雜技版童話劇《胡桃夾子》等大批精品劇目實行低票價惠民演出,獲得市民高度贊譽。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街道)文化站每天免費開放時間延長一小時。服務方式不斷創新,數字圖書館“一卡通”工程已聯通所有區市縣圖書館和部分鄉鎮(街道)圖書室和村(社區)圖書室。
著力推進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基本形成以市縣兩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專業院團等專業文化隊伍為核心,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指導員為支撐,城鄉社會文化團體、文化志願者以及農家“文化大院”為輔的專兼結合、覆蓋全市、服務群眾的公共文化隊伍。區市縣、街道(鄉鎮)、村(社區)基層文化骨干隊伍達到7.7萬人,市級特色文藝活動隊伍120支,文化大院500余個。建立了市、縣兩級文化志願者管理機構,形成了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全市各類文化志願者近3萬人。文化志願者深入街道、學校、企業、部隊,以“百姓大舞台”、“文化大展台”、“知識大講堂”為載體,開展文藝演出、文化培訓、文化展示等志願服務活動,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支重要力量。
著力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市級公共文化經常性投入不斷增長,2011年投入9.8億元,2012年投入11.5億元,均比財政經常性增長幅度高出2.6%,文化投入佔財政支出比例1.3%。創建示范區以來,市縣兩級財政共投入14.8億元,支持購置流動服務車、改擴建文化活動室、更新群眾文藝團隊設備器材、新建公共電子閱覽室、網絡功能提升以及博物館改陳等。進一步強化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不斷完善政府購買文化服務機制,形成了“政府買單,百姓欣賞,劇場受益”的發展模式。
開拓創新,創建特色凸顯
通過觀念創新、機制創新和服務創新,呈現出了文化活動品牌化、文化服務便民化、文化隊伍培養經常化、特殊群體文化權益均等化、非遺保護方式創新化的特色。
文化活動品牌化。積極開展“打造文化大連”系列主題活動和群眾廣場文化“五要”系列活動,搭建“我要唱起來,我要舞起來,我要演起來,我要美起來,我要愛起來”等平台。形成了“大連夏季國際藝術節”、“億達之聲”新年音樂會、“大連市迎新春京劇晚會”高端藝術演出品牌。
文化服務日趨便民化。公共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農村群眾按需求點擊“菜單”。形成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新展”文化服務態勢。少兒圖書資源實施全域共享,逐步覆蓋城鄉。
基層文化隊伍培養經常化。對各區市縣千余名基層文藝骨干進行集中培訓,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員培訓工程,開展農家書屋管理員培訓,開展藝術家“走邊疆下基層”講座培訓。全市各級文化部門不斷創新培訓途徑,培養了大批文化人才。
特殊群體文化權益均等化。每年組織專業院團免費為農民工送戲,大連圖書館建立了外來務工人員讀者檔案數據庫,大連市總工會開辦“農民工流動課堂”,大連市群眾藝術館、各區縣文化館針對農民工需求開展了各類藝術、法律、安全知識培訓。大連圖書館建立敬老院分館,專業劇團為敬老院免費送戲,電影放映為103家農村敬老院每月放映2場。通過對特殊群體開展定向服務,有效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非遺保護方式創新化。讓非遺項目走進學校和百姓生活,大連市群眾藝術館皮影劇團採用人偶同台的方式編排大型偶影戲《賣火柴的小女孩》。讓非遺項目在舞台上升華,每年選擇一個非遺項目打造成舞台劇(晚會)進行傳承保護。
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
為鞏固國家示范區創建成果,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建設,大連市相繼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關於鼓勵社會文藝院團發展的意見》《社會文藝院團演出服務購買和優秀劇節目獎勵暫行辦法》等政策,制定了《大連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和《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對全市非遺項目、傳承人和傳承基地每年給予300萬元資金扶持,政府每年出資近600萬元購買200場民營文藝院團惠民公益演出和1000場惠民公益講座培訓,累計投入1300多萬元扶持近500個“文化大院”。
創新服務模式,惠民成效明顯
在“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新展”文化服務模式基礎上,推出了“文化有約”系列惠民便民服務。
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走在前面。從2014年開始,開展政府購買民營(社會)文藝院團惠民公益演出活動。2014年購買了100場,2015年購買了200場,2016年購買200場演出和800場公益講座培訓。在文化廣場、劇場、文化站、養老院等場地,演出交響樂、合唱、舞蹈、兒童劇、京劇、評劇、器樂、皮影等,深受基層群眾好評。
扶持“文化大院”,鄉村群眾文化活動更加便利。全市自發形成各類農民自辦“文化大院”900多個,包括圖書閱覽、科技培訓、文藝演出、書畫工藝、棋牌娛樂及健身等,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獲取知識、豐富精神生活的有效平台,成為和睦鄰裡、化解矛盾和休閑娛樂、傳播文明鄉風的樂園。幾年來,先後投入設備經費1300多萬元扶持“文化大院”。市群眾藝術館啟動了“千家文化大院”培訓工程,計劃用五年時間,培訓1000家文化大院文藝骨干,逐步實現培訓全域覆蓋。
推進均等化服務,市少兒圖書資源全域共享逐步覆蓋城鄉。依托市少兒圖書館和各區市縣圖書館,通過整合大連地區中小學校、教育機構以及村鎮社區圖書館(室)文獻資源,逐步建立起資源高度共享的大連市少兒圖書總分館體系。到2016年底,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已建成分館100所、流通站60個、智能書庫6個,各區縣圖書館建成學校分館157個,接待讀者126.8萬人次,借閱文獻505.4萬冊次。
“群星系列”惠民服務和志願者惠民巡演深入人心。市群眾藝術館推出“群星講堂”、“群星舞台”、“群星劇場”、“群星展覽”四個惠民服務品牌,大連群文志願者藝術團深入基層巡演。自2014年以來,“群星講堂”舉辦聲樂、器樂、舞蹈、戲劇、文學等培訓班30余個,培訓學員2000余名﹔“群星劇場”零門檻開放,舉辦了京劇票友展演等公益演出40余場﹔“群星舞台”舉辦了4台晚會﹔“群星展廳”為群眾提供各類展覽10余個。“夢在心中﹒行在腳下”文化志願者巡演40余場。
拓展圖書館服務模式。推出“白雲書院”書院講座、國學義塾、白雲吟唱團等系列活動和手機圖書館、音樂圖書館服務。白雲書院舉辦講座,國學義塾開課,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來源:遼寧省文化廳)
上一篇: 遼寧省博物館《齊白石繪畫精品展》赴浙展出 |
下一篇: 遼寧廣西2017年文化市場綜合執法交流協作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