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遼寧
遼寧
沈陽方城:守護城市文化根脈
發布時間:2023-11-10 09:1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1-10

  沈陽有著2300年的建城史,沈陽方城位於源起之腹地。留下一條街,護好一座城,守護老城的根與魂是城市更新發展的重要課題。日前,沈陽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召開聯組會議,就《關於加快沈陽方城綜合保護利用工作的議案》審議意見落實情況進行專題詢問,進一步推動議案辦理工作落實落地,促進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高質量發展。

  尋根 從歷史走向未來 

  作為沈陽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沈陽方城的雛形是遼金時期在此設立的圍子城,歷經燕、秦、漢、晉、遼約1600年的朝代更替,在明朝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由土城變為磚城。清初,皇太極對沈陽城進行周密規劃設計,重點建設的城垣包括城牆、城門、城樓、角樓和瓮城。390年後的今天,由他一手拓建的沈陽方城,仍然保留著“井”字形的街道布局和九宮格式的城市容貌。

  如今,佇立於沈陽方城中央的沈陽故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方城內還囊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和眾多文物保護單位,有老天合絲房舊址等42處歷史建筑,文廟、萃升書院等57處文物古跡遺址,頭條、官局子等67條歷史街巷,49項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沈陽的前世與今生。

  2020年3月,沈陽市人大常委會將李斌、姜秀婉等132位代表聯名提出的《關於加快沈陽方城綜合保護利用工作的議案》交由市政府辦理,正式開啟了這件跨屆辦理的代表議案,時至今日已是辦理工作的第四個年頭。

  其間,沈陽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議案督辦工作,圍繞“中街國家級步行街改造提升、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3條主線,開展工程實施、管理服務、創建申報三項工作,落實空間環境提升、管理服務升級、核心品牌創建三大任務,實施19類“88+N”項目,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方式持續推動。

  推進 守護傳統文脈 

  “請問市政府將採取哪些措施保護利用這些文化資源,讓文物活起來?”“目前,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進展情況如何,還有哪些差距,如何加快補齊弱項短板,何時完成申報?”

  在沈陽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召開的聯組會議上,7位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市人大代表圍繞加快推進沈陽方城綜合保護利用工作中的關鍵問題進行當面詢問,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逐一答復。

  沈陽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委員宋振虹向記者介紹:“為全面了解沈陽方城綜合保護利用情況,我們多次聽取市政府辦理情況報告,提出審議意見,成立督辦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常態化督辦工作機制,推動議案辦理工作落實落地。”

  做好沈陽方城綜合保護利用工作不止一朝一夕,要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如今,世界文化遺產、國內最長商業步行街、沉浸式體驗項目、多元化消費場景……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符號性描述,正被沈陽方城新的建設規劃一一串聯起來。

  “我們將重點推進文物和歷史建筑修繕,推動文物、‘老字號’等聯動開發、整體利用。為了進一步拓展方城內文物建筑的展示利用空間,我們採取回收、騰退辦公場所等方式,使展陳空間得到擴大,讓博物館品牌力量進一步得到彰顯。”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相關工作人員如是說。

  延伸 賦予時代創新價值 

  以城市文化底蘊守護文化傳承,要善於把“包袱”變“財富”,把“產業”變“生活”。

  在沈陽中街,腳下青石路,抬頭古色房,一旁潮流店,耳邊美樂揚,新舊文化交融與碰撞,頭頂路燈提取自沈陽故宮宮燈的造型及配色,腳下路面盲道採用的鱗紋、雲紋等設計符號,無不講述著城市的歷史。隨著文商旅新業態在中街加快聚集,中街的客流不斷躍升,日均客流量已達30萬,今年暑期沈陽中街商圈單日最高客流量達到54.5萬。與中街、正陽街、朝陽街共同形成“井字格局”的沈陽路,在此次改造中將進行業態綜合提升。改造後的沈陽路將成為主客共享的創新“城市客廳”。

  幾年來,市政府將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和城市更新、方城綜合保護利用工作有機結合,累計投入11億元,拉動社會投資14.87億元,對方城進行了兩輪改造,使得方城城市面貌大幅提升,被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評為遼寧首批城市更新樣板工程。

  在沈陽方城這座“城中之城”,無論是沈陽人,還是從各地遠道而來的賓客都可以融入其中,切身感受沈陽的人文底蘊和商旅活力。

  未來,沈陽方城將繼續致力於實現“中華文化地標、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建設核心區和國際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進行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葛鑫 賈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