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動的木偶真有趣,我還學會了怎麼操作它。等長大了,我也要學木偶戲。”7月8日,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南門幼兒園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木偶戲專場展演。展演由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策劃,不僅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更激發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今年3月以來,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深入開展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六進”活動,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六進’活動是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精准性和實效性的生動載體,也是進一步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網絡的實際行動。”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忠和說。
從沈陽老北市景區的“非遺市集”,到朝陽市北票博物館三燕文化廣場的秧歌交流會,再到渤海大學的非遺高校巡演……非遺技藝和產品在全省各處綻放光彩。這些活動讓人們親身體驗到非遺的魅力。
“學院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一直聚焦遼寧本土非遺項目。”5月,渤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謝俊成正在籌劃將阜新東蒙短調民歌、蒙古族馬頭琴音樂,以及遼西地區的二人轉、木偶戲等非遺項目納入教學中。當得知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開展‘六進’活動時,他主動聯系中心,“我想請他們幫忙,將非遺傳承人邀請到校園裡,通過交流與學習,讓非遺項目在教學中得到應用,實現非遺傳承和高校教育的融合發展”。
接到高校“點單”後,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立即“接單”,迅速與省級非遺項目阜新東蒙短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文體旅服務中心蒙古貞烏蘭牧騎黨支部書記韓梅取得聯絡,得到了熱情回應。“我們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希望劇團能夠與高校形成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讓非遺在校園這片沃土上更好地‘生根發芽’。”韓梅說。
孟夏傍晚,渤海大學鬆山校區音樂廳人聲鼎沸,蒙古貞烏蘭牧騎帶來的非遺巡演,將古老的非遺與現代青春活力完美融合。隨著馬頭琴與舞蹈《駿馬歸來》的音樂聲響起,一匹匹“駿馬”在舞台上奔騰,琴音與舞步交織出激昂的旋律,讓師生們彷佛置身於馬背民族的豪情壯志之中。
除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場外還設置了非遺展示區,展示了蒙古族刺繡、剪紙、泥塑等非遺項目。學生們在這裡駐足觀賞,親手觸摸這些充滿歷史感的藝術品,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師生們不僅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更在心靈深處種下了一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
幾個月前,朝陽市北票博物館前的三燕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北票心連心秧歌隊的成員和現場觀眾共同期待著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和兩位特別客人的到來。
國家級非遺項目撫順地秧歌的傳承人巴恆金和周宇剛一下車,父老鄉親們報以掌聲,並熱情地迎了上去。“老師,快給我們上上課吧!”兩位傳承人融入秧歌隊中,給大家示范著抖扇、擺扇、繞花、走場步等基本動作,並對扮演不同角色的隊員給出具體指導意見。
“揚、蹲、擺、顫、奔、盤、跺、躍……隻有每個步驟、動作都做到位,才能跳出地秧歌的精髓。”巴恆金一邊細致地講解地秧歌的舞蹈技巧,一邊手把手地幫助隊員調整細節動作。“老師”教得好,“學生”悟得透,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希望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六進’活動,實現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與文明實踐的深度融合,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後一公裡’,推動文明實踐工作從‘陣地全面覆蓋’向‘全民文明實踐’邁進。”劉忠和說。(葛鑫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