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開展“詩書畫印﹒影像非遺”盤錦市非遺宣傳推廣活動……今年以來,遼寧文旅緊緊圍繞打造“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的目標定位,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省文旅市場保持火熱態勢,其中“非遺+旅游”業態成為“生力軍”,為文旅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搭建平台 贏得關注
多民族文化的碰撞相融,塑造了遼寧火辣奔放、風趣幽默、包容大氣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非遺種類齊全、數量眾多的特色。
每逢假期,遼寧各地非遺活動層出不窮。沈陽故宮、北陵公園,丹東虎山長城,大連金石灘等景區景點紛紛開展非遺進景區、進社區等活動,讓游客感受非遺的魅力。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遼寧各地舉辦民俗表演、展覽展示、非遺項目傳承等形式多樣的活動400余場次,豐富了群眾的生活,提升了游客的參與度。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京劇表演者端庄典雅,一招一式中透出技藝的精湛,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近期,在世界文化遺產沈陽清昭陵,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上演:在舞台展演區,匯集了京劇、評劇、東北大鼓等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尋味非遺展區,游客可以品嘗到馬家燒麥、老邊餃子等地道沈陽非遺美食﹔在非遺伴手禮區,各具遼寧文化特色的伴手禮和非遺文創產品亮相,深得來往市民游客的喜愛。
今年以來,遼寧各地積極搭建平台,吸引大眾關注非遺。6月,鞍山、錦州、營口、阜新、鐵嶺5個城市與盤錦市聯動,舉辦“遼河口風情”六市傳統技藝聯展,共有35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展,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原來對城市的了解,停留在海濱、山水等自然資源上,參加這個活動,看到了家鄉有這麼多非遺,為家鄉自豪。”從外地回盤錦探親的詹琴琴帶著孩子觀看非遺展演後說。
體現價值 助力傳承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與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近日在丹東虎山長城景區舉辦非遺進景區展示展演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現場,海城高蹺、撫順地秧歌、張氏皇苑龍舞龍技藝等傳承人聯袂展演,充分展現傳統藝術魅力。18個美食類非遺代表性項目紛紛亮相,讓廣大游客充分體驗“看得見、嘗得到、能體驗、可帶走”的非遺保護傳承效果。
旅游為非遺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平台。在沈陽故宮、遼寧省博物館及眾多非遺工坊等場所,通過常年舉辦非遺展演展示,推出非遺文創產品等形式,讓市民游客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激發消費熱情。
旅游促進了非遺項目的經濟價值實現。現在,每逢節假日,很多市民和游客走進非遺市集。“帶著孩子剛剛看完整個糖人的制作過程,太神奇了,買來品嘗,感覺味道好極了。”帶孩子在沈陽老北市“逛吃”的李軍一家三口對非遺市集有著濃厚的興趣。
近年來,遼寧旅游熱讓非遺項目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了非遺項目的傳播和交流。特別是年輕人的加入,對非遺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旅游為非遺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激發了非遺的生機和活力,將非遺融入旅游,能更好體現其價值。”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處長宮長平說。
遼寧省積極探索文旅新模式、新場景、新業態,不斷推出融合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的旅游產品,促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高質量發展之路。今年,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傳承人開展非遺高校巡演。廣大師生欣賞到精彩的非遺表演,感受到遼寧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活動激發了年輕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走進大眾 展現魅力
從遼西的古戰場傳說到遼東的滿族刺繡,從遼南的海城喇叭戲到遼北的東北二人轉,每一項非遺都是遼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珍貴資源展現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今年以來,遼寧開展了非遺研學、進高校、進景區、進商場活動。據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統計,在4月底至5月初集中開展的相關活動中,有40項非遺代表性項目、120余名傳承人參演,觀眾總人數近6萬人次。
遼寧還積極推動非遺“走出去”。6月初,遼寧省非遺代表性項目走進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地進行展示展演。活動現場,岫岩玉雕、撫順琥珀雕刻、大連貝雕等技藝巧奪天工,凌源皮影戲、鐵嶺二人轉、遼西木偶戲絕活頻出,遼菜傳統烹飪技藝、錦州面塑、沈陽李氏糖人讓觀眾交口稱贊,海城蘇氏正骨、錦州少北拳更是吸引眾多觀眾體驗互動。
遼寧積極搭建非遺與大眾之間的橋梁,出台措施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為非遺傳播拓展空間。今年4月,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關於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出,依托7項重點任務推進非遺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在打造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中展現擔當作為,為實現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貢獻力量。
隨著各項政策落地實施,各項活動持續開展,“非遺+旅游”讓遼寧文旅活力更足了。(周鳳文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