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文化和旅游部定點扶貧地區。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阿爾山考察時指出,阿爾山自然風光四季都很美,阿爾山的旅游業一定會火起來。
近年來,在文旅扶貧的助力下,阿爾山走出自己的致富路,不僅於2019年4月正式退出當地貧困縣(旗)序列,更養出了一城“好氣色”。
“放下斧頭當導游,小康生活不用愁”,張貼在阿爾山市白狼鎮大街小巷的這句標語,是這裡從林區蛻變為旅游區的生動寫照。
白狼鎮是新中國成立後阿爾山林區開發最早的定居地,林業人口約佔全鎮總人口的80%。阿爾山市全面禁伐後,林業工人紛紛開始轉型,從文旅產業上尋找新的就業機會。
57歲的於九江見證了參與了整個過程。曾是伐木工人的他,現在是護林員和導游。
1994年林區禁伐,於九江放下斧頭,成為一名護林員。近些年,阿爾山旅游火了,熟悉山林的於九江當上了導游。這次職業轉型讓於九江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旅游旺季,他一天最多能掙兩三千元。同時,隨著阿爾山棚戶區改造全力推進,9600多戶棚戶區居民搬進新房。於九江也趕上政策東風,不僅改造了自家房屋,還辦起了“林家樂”。游客不僅可以騎馬坐爬犁,還能邊吃農家菜邊體驗林俗文化。如今依靠旅游,於九江每年能有收入數萬元。
阿爾山這幾年悄然興起的還有樹皮畫。作為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白狼林俗樹皮畫成為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阿爾山遍布修直挺拔的白樺林,而白樺樹脫落的樹皮便是樹皮畫的原材料。經過剪畫人精細剪貼,原本隻是廢料的樹皮或變身美人,或變身奔馳的蒙古馬,或變身翩翩起舞的美麗蝴蝶。
“樹皮畫最大特點是永不褪色,適合收藏。過去,鄂倫春人家常用白樺樹皮和馬尾線、皮條、皮筋縫制出各式各樣的工藝品,但隻能賣給偶爾過路的人。現在,我們的樹皮畫有了非遺加持,幾次出國參加展示,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們脫貧致富的一大產業。”樹皮畫傳承人李艷紅開心地說。
“以前靠低保費難度日,幾年也不舍得買一件新衣服。現在,我每月賣樹皮畫能有2000多元收入,活得體面了……”阿爾山市林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剪畫人顧長雲說,自己從2017年10月開始學樹皮畫,不長時間就靠這門手藝改變了生活境況。
在文化和旅游部門支持對接之下,白狼林俗樹皮畫得到了北京服裝學院等專業院校的定點幫扶,產品設計、技藝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項目從幾近失傳的邊緣重煥生機,項目保護單位被認定為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累計為貧困戶分紅30余萬元,成為文旅扶貧的典型范例。作品《十二生肖系列》還榮獲2019年度全國旅游商品大賽金獎。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白狼林俗樹皮畫入選“非遺購物節——雲探店”活動,專題宣傳片在多家媒體平台上線,更多的人認識到了阿爾山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阿爾山的變化與有效的幫扶支持分不開。一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對阿爾山市文旅發展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文化和旅游部有關負責人6次帶隊赴阿爾山調研,各司局和直屬單位20余次赴阿爾山考察,落實文旅扶貧工作任務。尤其在阿爾山市發展的關鍵期,文化和旅游部幫助編制的《阿爾山市旅游產業扶貧行動計劃》《阿爾山旅游品質提升規劃》等多個專業規劃密集出台。為切實加強項目建設,文化和旅游部先後協調投入資金3200余萬元,支持阿爾山市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數據中心等基礎建設,並支持阿爾山國際養生度假旅游區項目獲批27.9億元授信資金,有力推動了阿爾山市旅游業的整體提升和快速發展。
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阿爾山市獲批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成功進入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際度假旅游目的地創建名單以及第二批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名單,阿爾山市至蒙古國東方省、肯特省的3條邊境旅游線路獲得批復,旅游業態不斷豐富。
多措並舉守護“綠水青山”,讓更多阿爾山百姓吃上了“旅游飯”,積累起綠色財富。據統計,如今阿爾山60%的建檔立卡戶依托旅游業實現了穩定脫貧,2019年吸引游客近500萬人次。
除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文化和旅游部選派的得力扶貧干部扎根阿爾山,與當地干部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奮斗在一起。
2016年,57歲的張浩來到阿爾山。2019年,張浩任期滿了,為了阿爾山規劃發展的延續性,他請示上級組織後,繼續留在阿爾山,為當地全域旅游發展和文旅扶貧工作奔忙。“阿爾山已是我的故鄉,我願竭盡全力去發現、守護、延續它的美。”張浩感慨道,“退休前在這裡奮斗最後3年,值了!”
2019年底,張浩退休後,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青年干部岳青來到阿爾山,從張浩手中接棒,投身當地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她將很大的精力用在了調查、挖掘特色文旅資源和加強地方文旅品牌建設上,工作繁忙又充實。
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監督局干部鄭海勇來到阿爾山市,擔任明水河鎮西口村第一書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鎮村農副產品大量滯銷,鄭海勇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帶動合作社和百姓增收,成效顯著。
文化和旅游成為阿爾山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鑰匙”與“大靠山”。“感謝政府的好政策,感謝前來支援我們的好干部,讓我們有了新營生,也有了新方向。”於九江說出了阿爾山鄉親們共同的心聲。(王彬)